赤子之心: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回到祖国

二、担当重任 领取口令

发布时间:2019-06-25 10:38:43

●1956年2月,钱学森起草的《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放到了周恩来的案头。这份“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草案、发展计划和具体研制步骤。

●毛泽东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了钱学森的双手,“盼了你好久罗!我们的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和火箭专家!”

●1956年10月8日,聂荣臻宣布:“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

● 担当重任

钱学森在东北考察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建议,中国科学院安排钱学森在正式开始力学研究所的工作以前,先到东北地区进行短时间的考察访问。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告诉钱学森,东北地区拥有许多新建的工业企业,还有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到那里走走看看,对于我国工业生产情况的认识,一定会有所帮助。

在今天看来,这次出行,不管是对钱学森,还是对中国的导弹事业都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旅行。

陪同钱学森去东北考察访问的,依然是朱兆祥。在东北,他们参观了一个月的时间。

钱学森从1955年11月22日启程去东北。一路上,他参观了新建的工厂、水电站、大学、研究所。

从新中国成立6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钱学森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报国的信念。

他们在东北地区整整参观、访问了一个月的时间。第一站就到了哈尔滨。

原来给钱学森安排的日程并无参观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一项。但钱学森本人提出,他有两个朋友在哈尔滨,一个叫庄逢甘,一个叫罗时钧,希望这次能见到他们。

陪同的朱兆祥事先已了解到,罗时钧是钱学森在美国的学生辈,而庄逢甘也属学生辈,现都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

只因这所军事院校的保密要求很高,地方上只有省委委员以上人员才能进入哈军工参观。

陪同钱学森在哈尔滨参观的省委统战部部长觉得不大好解决这个难题,未敢把参观该学院列入日程。

第二天一早,在他们出发参观烈士纪念馆前,朱兆祥把钱学森的要求,通过电话报告了中共黑龙江省委。

当他们参观回到宾馆后,朱兆祥接到了省委来的电话,说军事工程学院请示了北京,陈赓院长明确表示欢迎钱学森来访。要他们把参观该学院列入日程,明天上午就去哈军工。

陈赓为了陪同钱学森到军事工程学院参观,特意大清早乘专机从北京赶到哈尔滨,他要亲自全程接待钱学森的参观访问。

11月25日上午,钱学森一行来到哈军工,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站在学院门口迎接他们的竟是副总参谋长兼哈军工的院长陈赓。

“哈军工”的首任院长兼政委是陈赓,这位由毛泽东亲自选定的大将性格开朗,思维敏捷,智勇双全。哈军工从成立的那天起,就遵照毛泽东“为了国防现代化”的教导,汇集了许多我国一流的科学家,仅空气动力学方面就有任新民、梁守奖、周曼殊、金家骏、庄逢甘、罗时钧、卢庆骏、李宓等,教学和科研的切入点一开始就很高。

1954年9月,哈军工正式招生的第二个学年,陈赓随以彭德怀为首的中国军事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原子弹爆炸实兵对抗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苏联国防部长把一个飞行员投放原子弹的金钥匙送给了代表团。陈赓看了后说:“光给把钥匙,不给原子弹有什么用?彭德怀接口道:你是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可以组织研制嘛!”陈赓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上,并将其作为己任。

其实,有关钱学森的回国,早已引起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的关注。钱学森从美国回到北京后,陈赓立即向彭德怀建议:“军工有懂航空、火箭的专家和教授,也有教学仪器和设备,最好请钱学森去参观一下,听听他对中国研制火箭的意见。”

彭德怀十分赞成陈赓的意见。在得到周恩来的支持和毛泽东的同意后,彭德怀转告陈赓,可以让钱学森到军工参观。然而,正在北京的陈赓还没来得及通过中科院向钱学森发出邀请,学院的请示电话就来了。他立即答复:欢迎钱学森博士来院参观指导。

11月25日8时,小轿车把钱学森送到了他刚刚听说的“军事工程学院”。

车子在“王”字楼门前停下来,钱学森和朱兆祥下了车。一群身着将校服的军官朝他们走过来,为首的是一位中等身材、和颜悦色的首长,他伸出右手,大声说:“欢迎啊,钱先生!我是陈赓!”

钱学森大吃一惊:今天早晨省里负责接待的同志告诉他,陈赓大将是这所学院的院长,一直在北京总参办公,怎么现在突然“从天而降”?

陈赓紧紧地与钱学森握手,又把刘居英、刘有光、徐立行、张衍等院领导介绍给他。

大家走进楼里落座后,刘居英副院长告诉钱学森:“陈院长是今天清晨专程从北京飞回来欢迎您的。”

陈赓军务繁忙,他冒着严寒,不远千里从北京特意赶回来迎接钱学森,这令钱学森深受感动。

陈赓乐呵呵地说:“哎呀,今天我起了一个大早,总算赶回来和钱先生见了面。我们军事工程学院打开大门来欢迎钱学森先生。对于钱先生来说,我们没有什么密要保的。那些严格的保密规定,无非是在美国人面前装蒜,不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发展水平。”

上午,陈赓、刘居英、徐立行等人陪同钱学森参观学院。钱学森在军工大院看着远处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和工程兵工程系的教学大楼,又看看刚刚落成的体育馆,称赞道:“太气派了,这样大的校园在美国也不多见。你们的教学大楼都像是宫殿,表现出我们的民族风格。”

钱学森仰望着更为高大雄奇的空军工程系大楼和炮兵工程系大楼,久久驻足观赏。当听说如此宏伟的建筑群居然是在一年多的时间建起来的,他兴奋地说:“哎呀,太漂亮了,太壮观了!”

在空军工程系,系主任唐铎少将引导大家参观了风洞实验室。钱学森一边看一边激动地说:“了不起啊,你们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看来中科院要向你们学习呢。”

当见到他的老同学和老朋友马明德、岳�毅、梁守�,以及在美国留学时的学生罗时钧、庄逢甘时,钱学森开心极了。他感慨地说:“地球真小,我没想到在军事工程学院会见到这些老同学和老朋友。”

下午,陈赓等人陪同钱学森参观炮兵工程系,在火箭实验室里,任新民副主任特地向钱学森介绍了室外固体火箭点火试车的试验,引起钱学森极大的兴趣。

任新民指着一个10多米高的铁架子,谦虚地说:“不怕钱先生笑话,我们做比冲试验,方法很原始。另外用火箭弹测曲线,也是笨办法上马。”

钱学森认真地说:“不容易。你们的研究工作已有相当的深度,尽管条件有限,已经干起来了嘛。迈出这一步,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任新民拿出美国空军的一份训练教材,就固体火箭燃料配方问题与钱学森讨论起来。

钱学森离开任新民的实验室时,两人双手紧握。钱学森深情地看着任新民说:“我们一见如故。希望不久我们再见面,深入探讨一些问题。”

事后,钱学森对陈赓说:“任教授是你们的火箭专家,我今天有幸认识了他!”

陈赓触景生情,想起了1954年9月随彭德怀赴苏联参观原子弹爆炸实兵对抗军事演习这件事,想起了彭总要他组织“哈军工”的专家研制导弹和原子弹的事。现在钱学森就在眼前,他当然要抓紧时间请教。

陈赓问钱学森:“钱先生,你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

钱学森双目炯炯,看着陈赓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陈赓闻听,眉峰一扬,不禁开怀大笑。他趋前一步,紧紧握住钱学森的双手说:“好!我就要您这句话!”

钱学森晚年回忆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

在为五院选调技术骨干问题上,陈赓率先表态:“义不容辞,全力配合。”

在严寒的哈尔滨,大和旅馆内却温暖如春。11月25日晚,陈赓等为钱学森举办了一个小型宴会。

席间,陈赓三句话不离火箭,向钱学森提出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

钱学森谈到,如果研制射程为300公里至500公里的短程火箭,弹体及燃料用两年时间可望解决,关键问题是自动控制技术,恐怕一下子难以突破。他看看坐在对面的任新民,问道:“任教授,是不是这样?”

任新民点点头。大家的话题都围绕着火箭,谈得很是兴奋。

陈赓说:“钱先生的话让我心里有了底,我们一定要搞自己的火箭。我可以表个态,我们军工将全力以赴,要人出人,要物出物,钱先生只要开口,我们义不容辞!”

说到这里,陈赓举起盛满红葡萄酒的高脚杯站起来,大声说:“我提议,大家举杯,为欢迎钱先生参观我们学院,为发展我们中国自己的火箭工程事业,干杯!”

一个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一个是名扬中外的科学家,此情此景,使他们心中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11月26日一早,陈赓动身飞回北京,刘居英前往机场送行。行前,刘居英向陈赓报告说:“前几天,根据您的指示,任新民、周曼殊和金家骏3位教员向国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研制我国火箭的建议,请院长回北京后了解一下国防部的反应。”

陈赓很高兴,飞回北京后立即向彭德怀作了汇报。

彭德怀对陈赓说,哈军工任新民等3位教师于1955年11月给国防部的建议书他已经看过了,并已批给黄克诚和万毅阅办,还要总参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亲自去征询钱学森的意见。“”彭德怀还对陈赓说:“你代表我去邀请钱教授来国防部,我想和他谈谈。我是老粗出身,得拜人家科学家为师呢!”这期间,钱学森看到了新中国给东北带来的全新面貌,他被这里的崭新气象所感动。

钱学森在东北各地参观了一些科学研究所之后,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与当年的美国社会相比,旭日初升的新中国使钱学森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而这种希望和信心,化作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励着他,尽快投入祖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钱学森在一路的参观访问中,逐渐完成了他对于组建新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所和发展力学研究所的构想。这次短暂的会面,陈赓与这位年青火箭专家的会面,使中国的军事领导人对导弹的认识变得具体清晰起来。

钱学森起草意见书

1956年2月,钱学森起草的《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放到了周恩来的案头。

这份“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草案、发展计划和具体研制步骤。为了保密,把火箭、导弹这些敏感的名词统统用“航空工业”来代表。

在“意见书”中,钱学森还开列了一批拟调来参加这一宏伟事业的21名高级专家,其中包括“哈军工”的任新民、梁守�、庄逢甘、罗时钧、卢庆骏、李宓等人。

在此前的1955年12月下旬,钱学森回到北京后,就应邀来到彭德怀的办公室,陈赓陪同在侧。

彭德怀十分敬重这位热爱祖国的大科学家,他单刀直入地请教道:“钱先生,我是个军人,今天找您来,想谈谈打仗的问题。我们不想打人家,但若人家打过来,我们也要有还手之力。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如果研制一种射程在300公里至500公里的短程火箭,需要多长的时间呢?”

钱学森说:“如果只是能够发射火箭,那用不了很长时间,费时间的是发射出去后能控制火箭的那一套东西,叫自控系统。完成自控系统应占工作量的80%,而弹体和燃料研制的工作量只占20%。当年二战时德国V-2飞弹命中率很低,就是自控系统不过关。”

彭德怀沉吟半晌说:“看来最重要的是自控系统了。我们当前要同时解决这个问题才行,要不然,导弹成了瞎子,乱飞一气,还怎么消灭敌人呢!”

钱学森又向彭德怀和陈赓详细解释了自控系统的原理、类型,以及技术上的难点等问题。把钱学森送走后,彭德怀高兴地对陈赓说:“我们的军队不能老是土八路,也要学点洋玩意儿。你安排钱先生为在京军事机关的高级干部讲讲课,让大家都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1956年元旦前的一天,陈赓又跑到了叶剑英家里,向他黄埔时的老师鼓吹了一通,说得叶剑英心里发热。叶剑英吩咐陈赓去请钱学森夫妇元旦到他家里作客,吃顿便饭。元旦下午,陈赓和钱学森夫妇一起到叶剑英家中赴宴。席间,火箭和导弹成了宾主间的主要话题。钱学森深入谈到人力、物力的估算,机构、人员的设置,越谈越投机。饭罢,陈赓建议,立即去找周恩来拍板。

“学森同志,我认为你们的想法很好啊!”听了钱学森和陈赓的设想,周恩来紧握着钱学森的手,话语中充满着信任和期待,“现在我交给您一个任务,请您尽快把你们的想法,包括如何组织这个机构,如何抽调专家等等,写成一个书面意见,以便提交中央讨论。”

钱学森的这份“意见书”受到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多次开会研究。

3月14日,周恩来主持会议,听取钱学森关于在中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设想,会议决定成立国家导弹航空科学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即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由聂荣臻任主任,副主任为黄克诚、赵尔陆,委员有钱学森、刘亚楼、王诤、李强等人。

5月26日,聂荣臻邀请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副总参谋长兼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国家科委副主任范长江、一机部部长黄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以及国务院各部委领导共33人开会,商量为五院选调科技骨干的问题。

会议在三座门召开。

聂荣臻在谈完我国发展以“两弹”为主的尖端武器计划后,强调说:“我国发展尖端武器迫在眉睫,但国际技术援助还没有落实,尽管困难很多,但中央下了决心。当前急需的是各类人才,请在座诸位大力支援,鼎力相助。”

陈赓第一个站起来,扶扶眼镜,爽朗地说道:“搞导弹需要集中全国的优秀技术骨干,才能攻克难关,把研究工作进行下去。我们军工学院有一批从事航空和火箭专业教学的专家、教授,我想从中抽调6名教授,支援航委。”

听了陈赓的表态,聂荣臻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从钱学森踏入国门,到力学研究所,总共不到3个月时间。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

为此,数学家华罗庚认为,这是科学院工作的一大进步。

对此,海外一家报纸作了如下报道:

钱学森博士回到中国大陆不久,便获中共的邀请,担任中共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筹备委员。这个研究所成立之后,钱学森又担任研究所所长。他同时担任中共科学院数理化学部的委员,中共科技协会全国委员会的委员,中国航空动力协会主席和中共航空协会主席等职务。中共何以在钱学森初返大陆之时,就赋予他如此多的重要职务?乃因他们知道钱学森的价值……

这家海外中文报纸的记者,不管他基于什么立场和出发点写了这篇报道,但是有一点他说的是对的,这就是,我们的国家和政府“知道钱学森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爱才、惜才、渴求人才,尊重和信任爱国的知识分子,因此,敢于将重任赋予他们。

事实上,当年这位海外记者还未曾得知,就在钱学森的东北之行以后,党和国家正准备将另一副重担放在钱学森的肩上。

毛泽东接见钱学森

1956年2月1日,风和日丽、气象清新,到处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此时,在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里,毛主席来回地踱着步子,还时不时地向窗外望去,好像在焦急地等待着什么。手里的烟已吸了一大半,当他又向窗外看时,门开了。

“主席,等久了吧?”周恩来满面笑容第一个进门,“我将你久盼的贵宾请来啦!”

“啊!钱学森同志。”毛泽东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了钱学森的双手,“盼了你好久罗!我们的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和火箭专家!”

“让您久等了,毛主席,我也早想来拜会主席了!”钱学森激动地望着紧握着他双手的毛泽东,他被毛泽东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只是怕你太忙,不敢来打扰。”他接着说道。

“学森同志啊,这你可说反�!考虑到你才回国,要处理的事太多,不敢过早相约。”毛泽东诚挚地说。

“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5个师呢!怪不得他们阻挠你回国呢!”毛泽东伸出5个手指头,“我看呀,对我们说来,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我现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呢!”

毛泽东一边说着,一边拉着钱学森往里面走:“来,来,学森同志请到这里坐!”

毛泽东的真诚与平易近人,减少了钱学森初来时的拘谨和紧张。

“学森同志,”毛泽东望着钱学森,“你那个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天工业的意见书》,我仔细看过了。写得不错嘛,我看很好啊!”

“主席,”钱学森谦和地笑了笑,“我刚刚回国,对国内情况不甚了解,我只是根据我的工程控制论,对我国的国防建设特别是航空工业的建设提了不少很不成熟的意见,其中错误一定不少啊!”

毛泽东连忙摆了摆手,接着说道:“学森同志,提出了这么多好建议,怎么是错误啊!这是十分难得的呀!这些精辟独到的建议,只有你这位工程控制论创始人才提得出呀!”

毛泽东的坦诚和真挚,使钱学森深受感动。

毛泽东接着说道:

我们国家决定根据你的工程控制论,组织各个学科各个部门一起奋力搞导弹。学森同志,我想请你这个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来牵这个头,有信心吗?

钱学森有点紧张。“主席,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我怕干不好啊!”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毛泽东将手中的烟在空中重重地一晃,“你钱学森是工程控制论的开山鼻祖,是世界有名的火箭专家,还怕干不好!”

在毛泽东磅�气势的感染下,钱学森感觉到有一种无名的力量在激励着自己,他看着主席,终于坚定地点了点头:“主席,我一定努力工作。”

后来有一天,聂荣臻拿着一份名单,匆匆向菊香书屋走去。

“主席,为了争取苏联对中国发射导弹和火箭技术的援助,我们准备派人到苏联去谈判,您看这代表人员名单该怎么定?”

毛泽东想了想说:“聂老总,你就来做这个代表团的团长,你的代表团应该把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还有原子工业的人员包括进去。学森同志也应该去,很多问题只有他去才搞得清。”

“我们也考虑到应当请钱学森同志参加我们的代表团。只是,苏联方面参加谈判的,既有职务,也有军衔。”聂荣臻认真地向毛泽东陈述着:“而我们的钱学森同志现在虽然是国防部五院的院长,可是没有军衔。为了与苏方对等,钱学森同志必须解决军衔问题。”

顿了顿,聂荣臻接着说:“我们为这个问题请示了恩来同志,恩来同志说:‘钱学森早在10多年前,美国就授予他上校军衔,我们共产党人为什么不能让他当将军?我看钱学森同志身负重任,又是世界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论他的资格和贡献,至少应授予中将军衔。此事你回去和彭老总商量一下,必要时开个军委会,我也参加,把这个事定下来’。”

毛泽东想了想,说:“恩来同志考虑得很周到。我想钱学森同志作为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至少也得授予中将军衔。”

就这样,作为科学家和工程控制论创始人的钱学森,穿着威严的天蓝色将军服,戴着庄严的中将军衔,经过毛泽东批准,参加了中苏关于军事尖端技术的谈判。

毛泽东曾对周恩来说:“恩来,根据钱学森同志的工程控制论,我国第一个导弹、卫星试验基地的情况怎样了?”

“基地已选好,只是基地领导小组人选还没有定下来。”

“就请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钱学森当组长吧!”毛泽东的手掌在椅上轻轻一按。

“好!”周恩来点点头,将手中的材料递给毛泽东,“这是钱学森这些科学家根据工程控制论写的报告,请主席过目。”

“这是钱学森这些科学家写的‘天书’啊!”毛泽东幽默地说,“我一定要好好看看。”

周恩来走后,毛泽东立刻打开钱学森这些科学家递上的“天书”。看完,毛泽东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拿起直拨电话,兴奋地说道:“恩来,我想召集一个会议,亲自听听钱学森这些科学家们的汇报。”

下午,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坐满了他请来的科学界的贵宾。毛泽东对钱学森说:“请你根据你的工程控制论谈谈火箭导弹问题吧!”毛泽东显然对钱学森用他的工程控制论指导建造的火箭导弹有着特殊的兴趣。

“好。”钱学森向毛泽东微微点点头,“主席,那我就谈谈我个人在这方面粗浅的看法吧。关于火箭和导弹的问题,如果苏联遵守我们签订的协议,他们提供的模型尽早运来,我们在三五年之内就会有一个大的突破,争取把第一枚导弹打上去。因为我们对工程控制论的研究,远远走在他们的前面,而研制火箭导弹是无论如何离不开工程控制论的。可以这样说,离开工程控制论,火箭导弹的研制工作将寸步难行!如果他们拖拖拉拉,我们也不怕。至少我们有火箭导弹的理论基础,有比较完善的工程控制论作为指导。现在关键是火箭的燃料问题,苏联答应给,但迟迟没运来。”

毛泽东望了身旁的周恩来一眼,眉头皱了皱。

钱学森并没有注意到毛泽东的表情,接着说道:“根据工程控制论的理论,我们准备先搞出图纸和模型,在不依靠外援的基础上拿出我们自己的东西。就像刚才总理说的,我们搞火箭导弹,包括搞卫星,要有立足于国内的思想准备,当然这里最重要的是全国大力协作,使工程控制论的研究更趋完善。”

听到这里,毛泽东非常兴奋,插言道:

学森同志,你谈得蛮好呀!现在我们搞尖端技术,也是在打硬仗,打一场工程控制论的硬仗呢!我们过去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为什么取得胜利,就是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战略思想。学森同志,实际上,这也是你的工程控制论在军事上的运用,只是当时没有这个名词罢了!”

钱学森笑着说:“因而,主席应当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啊!”

毛泽东摆了摆手:

我不过是不自觉地在战争上运用了你的工程控制论。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当然还是你呀!我哪能贪为己功啊!

毛泽东对钱学森的信任与重视使其深受感动。国家领导人对自己的热情深深感动了钱学森。

是的,中国是可爱的,中国人民是可爱的,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为中国的富强奉献自己的一生!

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

1956年3月14日,周恩来主持军委常务会议,钱学森应邀列席。会上决定组建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即航空工业委员会,由周恩来、聂荣臻与钱学森负责筹备。

从此,火箭、导弹事业成了钱学森工作的重心。

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航天之所以取得比别的行业更突出的成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钱学森这样的技术领导抓科研、抓预研、抓试验。钱学森以他的远见卓识,制定了正确的发展规划,走了一条多快好省的路。

10月8日,聂荣臻宣布:“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

研究院的200余人中,除了10多位战功赫赫的将帅部长,还有156位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聂荣臻向大家介绍了钱学森,并请他上台讲话。钱学森面对全场信任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用坦诚谦和的语言激动地说:

同志们,我们是白手起家。创业是艰难的,困难很多,但我们绝不向困难低头。

对待困难有一个办法,这就是‘认真’两字,只要认真,我们一定能克服困难,一定能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钱学森言简意赅的讲话像一篇宣言书。从此,他带领五院的科研人员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和无畏的登攀。

当时的状况是:人员不懂技术,缺乏图书资料,没有仪器设备,一切从开头开始。

钱学森抓的第一件事是举办“扫盲班”。20多位专家没有见过导弹,156名大学生更是各学各的专业,就是没有学过导弹。

钱学森平易近人,对青年人更是关怀备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坚持每周都要抽出时间,与孙家栋他们这样的年轻设计人员讨论技术问题,若有什么不妥,他便耐心引导、解释,很少直接批评。

钱学森主讲《导弹概论》,内容包括人造卫星与导弹概论。每期7讲,一连举办3期。

对于专家们,钱学森将他们集中到寓所,开小课,一起讨论技术上的疑难问题。

钱学森忙坏了,他不仅要管计划、技术决策、机构设置、人员仪器设备、课题确定等科学研究的份内事。作为一院之长,他还要“管家”,为全院职工的柴米油盐和衣食住行操心。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后,我国导弹、火箭技术究竟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聂荣臻在向中央的报告中指出了我国导弹的研究应采取的方针:

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

10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批准了这个方针。这就是国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针。

钱学森尽管应接不暇,但仍像一团火似地全力以赴。体制不顺的状况很快被党组织发现,并妥善解决。钱学森被改任专管科学研究的副院长,才得以集中全部精力专注于科技决策和科技难题的攻关。

根据我国“先仿制,后改进,再自行设计”的导弹发展方针,中国向苏联提出了有关国防尖端援助的要求,为此,以聂荣臻为团长的谈判代表团于1957年9月抵达莫斯科。

钱学森作为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中苏《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的协定》的签字仪式。

在这次谈判中,协议规定,苏方从1957年至1961年底,除供应4种原子弹样品与技术资料外,还允诺在1960年至1961年间供给射程达1000公里的导弹技术资料。

当时的中苏关系,还处于“蜜月期”,中国的航天事业得到苏联方面的技术援助,曾经“送给”中国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

在史书上记载着200年前,火箭故乡的中国,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老大哥”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这位“小弟弟”。

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专门听取了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意见。

“主席,”钱学森拳头微微一握,“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自己干!”一次,钱学森在和毛泽东的谈话中这样说。

“有你这工程控制论创始人牵头,我们要比他们干得好,学森同志!”毛泽东用力在烟灰缸上拧熄了烟头。

严峻的考验,沉重的压力,痛惜,担忧,义愤的人们不知道应当怎么办。苏联方面撤走专家的第二天,钱学森来到聂荣臻家里,两人深情地对视着,久久没有说话,还是聂荣臻先问:

“你觉得我们的事业还能顺利继续下去吗?”

“能,当然能!”钱学森坚定地回答。从来不在外国人面前服输的他,脸上充满着自信。因他已作了全面的分析和反复的思考,他深信自己的专家队伍有共同的人生经历,共同的爱国热情,共同的强国之愿,共同的民族自尊,这样的队伍是过硬的、可靠的。

“毛主席已经说话了,赫鲁晓夫不给尖端技术极好,我们下决心自己搞!”聂荣臻激动地说:“有你的支持,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搞出自己的火箭来!”

当天聂荣臻设家宴宴请航天科学家们。

10月,陈毅、聂荣臻等受周恩来委托,又在人民大会堂宴请了有关的中国科学家。

聂荣臻在祝酒时动情地说:“逼上梁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就靠我们大家,党中央寄希望于我们自己的专家。”

疾风知劲草,国难显忠良。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悲壮与豪气充满了每个科学家的心间,成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

钱学森与专家们多次会商,迅速调整与修订了研制计划,从此,大大加快了事业的进程。

举报

热门好书,快上车!

  • [历史]我是你皇嫂,你不可以……啊!
  • [历史]一觉醒来,嫂子一丝不挂躺在身边
  • [历史]贵妃,你这大白兔太软了
  • [玄奇]我是个缝尸匠,缝了一具女尸后,她却……
  • [玄奇]爷爷死前害死了年轻女孩,还让我娶她
  • [玄奇]穿着暴露的美女整天晚上来撩我。
下载黑岩阅读APP,红包赠币奖不停
+A -A
目录
设置
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