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成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二、抢修道路 领取口令

发布时间:2019-06-25 10:41:46

●联利团最高司令长官奥潘德紧急召见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大队长初庆华中校,要求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迅速机动到第四战区,快速完成作战部署。

●在中国工兵出发的沿途5公里的道路上,站满了观望的黑人群众,他们反复说着刚刚学会的中国话“谢谢,中国人”。

●于洋立即命令:“乘车人员进入战斗位置,车队加速通过密林区。”

● 抢修道路维和工兵适应初始生活

2004年4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赴利维和工程兵大队从沈阳出发,利比里亚时间4月7日12时30分他们顺利到达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

驻利大使馆首席馆员贺蒙、联利团观察员参谋长周绍瑞上校亲临机场迎接。

4月7日15时40分,维和官兵顺利抵达过渡营,即维和官兵在到达任务区前的临时营地。

经过一周的生活,中国工程兵维和官兵已经基本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

维和官兵来到利比里亚,全部住在自己设计制作的帐篷里。每顶帐篷面积仅有25平方米,挤住着8名官兵,配有一台电风扇。

中午是官兵最要经受考验的时间,帐篷内温度达到40至43度,电风扇已经不起任何作用,由于官兵们在训练准备期已经经受了耐高温训练,现在基本能够适应。

为了适合这种气候特点,维和大队调整了休息时间,推迟早上起床时间,延长午休时间,搭设了遮阳帐篷,确保官兵得到了良好的休息和睡眠。

维和工兵在利比里亚期间吃得也很单调。

按照联合国规定,维和部队到达后,两个月之内,一切供应属于自我保障,两个月之后,属于联合国保障。因此,维和工程兵大队必须带足两个月维持275人的必需品。

维和工程兵大队领导为了搞好伙食保障,在出发前就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购买了大量的干菜、罐头、咸菜。

但是由于气候炎热,官兵们虽然每顿饭都能吃到一个炒菜,一个炖菜,但由于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官兵们体内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很多官兵都患上了口腔溃汤、便秘。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维和大队领导群策群力,在后勤保障上想了很多办法,大队坚持每天为官兵熬一次稀粥,每两天蒸一次馒头,尽量让官兵吃的舒服。

由于天气很热,官兵需要大量地饮水和洗浴。维和大队当时水的保障完全靠联利团供应,只能保证官兵基本的喝水需求和每天一次洗澡的需要。

为了节约用水,改善洗浴条件,维和大队自己研究架设了高空水罐,设置了20多个节水淋浴头,采用自压方式,达到淋浴目的。确保每名官兵都能在睡觉前冲个凉水澡。

维和大队坚持把卫生防疫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他们购买了先进的烟雾机,能大面积消灭蚊蝇。大队卫生组每天都对厕所、共公设施、饭堂、帐篷进行消毒处理。

维和大队官兵居住的环境干净整洁,达到了无蚊、无蝇、无传染介质的标准。

维和大队主要是进行适应性休息调整,待下一步工作任务明确后,再向任务区开进。

维和大队针对当时任务的特点,在官兵中开展了“为祖国争光、为军旗争辉、为团队争荣誉”教育活动,确保官兵在休息调整的过程中,进一步统一思想,确保全体人员力量凝聚,精神振奋,确保不发生政治事件,确保不发生重大事故和案件,确保不违反外事纪律,为高标准完成维和任务奠定了基础。

通过“三争”教育活动的开展,官兵思想稳定、工作积极、生活适应。

工兵大队领导向随队采访的记者说:

利比里亚人民对中国维和部队的到来非常欢迎。维和官兵从机场到达驻地的100公里的沿线上,所有看到维和官兵车辆的群众都向我们挥手致意,他们都竖立大拇指喊“中国、中国,非常棒!”

……中国工兵快速修路建桥

4月的利比里亚,高温多雨,战后局势动荡不安,和平进程任重道远。为加强对政局的控制,联利团重新决定加速解除武装、复员、重返社会和家庭团聚的计划。因此,保证道路畅通非常重要。

一天,联利团最高司令长官奥潘德紧急召见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大队长初庆华中校,要求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迅速机动到第四战区,快速完成作战部署。

奥潘德要求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立即担负里弗塞斯方向32公里的道路和9处受损桥梁(涵)的抢修任务,以确保该方向解除武装、复员、重返社会和家庭团聚行动计划的顺利进行。在完成这个任务后,尔后转至格林威尔抢修沿线道路桥梁,迅速向部署区推进。

深夜,维和工程兵官兵们早已甜梦酣睡,悬挂着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的会议室帐篷内却灯火通明,维和工程兵大队党委扩大会在紧张地进行。

这是一个集体智慧决策的会议。参加会议人员都是大队的党委委员和技术骨干,有“雷锋团”的领导,有总部、军区、院校的指挥参谋,还有来自工程给水部队的技术专家。

虽然他们在国内各自的岗位上都有过不同的经历和经验,但面对这样两个方向、陆空并行、国度陌生、语言不通、运行千里的紧急机动,还是一个未曾经历的问题。

大队领导凝目沉思,不断摘记大家提出的好建议;

作战参谋紧张判断机动地区的地形情况;

几名翻译反复校核中英双语的作战命令、计划、图表等;

政工、机要、工程、装备、后勤等方面负责人,都依据大队首长总的意图,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切实可行的保障建议。

4个小时过去了,人们仍没有睡意。当时针指向午夜零点时,大队长初庆华直起身来,走向首长工作图。

对照地图,初庆华以坚定有力的话语,周到深入的分析,总结确定了中外军协同、陆空立体、分头并进、长距离、多梯次、跨战区的三套机动方案。

深夜的一场暴雨将路上的坑坑洼洼抹平。4月28日清晨,天仍下着��细雨。官兵们打起背包、撤收帐篷,准备启程。

在“准战争”条件下的异国他乡,路程漫长,分兵三处,使气氛增加了几分庄严、几分凝重。

相互道别没有更多的笑容,大多是顺利、保重的话语和紧紧的握手拥抱。

总指挥初庆华中校在营门口,先后向南行的道桥抢修队张岑楠队长及北行的先遣队于洋队长各送上一个从祖国带来的“中华吉祥结”。

初庆华郑重地说:

我们是中国军人,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你们要安全顺利、奋勇向前!向前!

由于解除武装、复员、重返社会和家庭团聚的计划行动时间紧迫,机动跨越3个战区,南路的机动道桥抢修队编配的都是轻型工程装备,任务也由联利团司令部越过第四战区直接向中国工程兵大队下达和组织协调。

机动道桥抢修队遇到的第一个硬仗,就是快速抢修里弗塞斯到塞斯托斯之间的32公里道路加上9座桥梁(涵)。

这32公里道路是里弗塞斯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与外界唯一的交流通道。14年内战,道路时通时断,千疮百孔,至2002年,汽车已不能通行,物资进出要靠人力搬运过河,再由汽车接力倒运。

4月15日,解除武装、复员、重返社会和家庭团聚的行动开始后,里弗塞斯作为“解除武装”基地会集了大批前反政府武装人员,在这里缴械、集训、遣返。一时间,32公里道路是否畅通,已成为能否保证城市供应、民众稳定、及时遣返反政府力量的头等重要问题。

中国工兵来了,全市民众瞩目,联利团、战区司令部也都期望着他们。

抢修队的官兵也深知这是出国第一仗、开局仗。

张岑楠队长在动员时说:

里弗塞斯人民安稳生活要求我们打赢这一仗;加快利比里亚和平进程要求我们打赢这一仗;祖国利益、中国军队形象要求我们打赢这一仗。

黎明晨曦,享誉非洲的胡椒鸟还没晨唱,官兵们就已走向工地。

躺在热带密林中的路,在太阳直射下,都似乎烧成冒烟的烙铁。白净的皮肤被赤道阳光层层剥落,又涂上一层浓浓的褐色。机械车辆抗不过40度的高温,时常开锅要求歇息。

心已锁定打赢第一仗目标的官兵,克服着一切困难向前奔去。

第三天,一座崭新的全市最现代化的美式“贝雷”钢桥在塞斯托斯河上架起,几百名当地民众在桥上兴高采烈地跳起了民族舞蹈。

利比里亚官方《每日时报》头版刊发了路透社记者拍下的架通桥梁的照片和专题报道。

里弗塞斯市市长将桥命为“中国桥”。

第九天,32公里的道路可以全线通车了。

第十天,解除武装、复员、重返社会和家庭团聚的计划集中营数百名前反政府武装人员通过该道路被安全顺利遣返。

中国工兵神速般地完成了任务,令外军同行惊诧。起草中国工兵作业命令的马拉维少校路易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亲自驾车从250公里以外的蒙罗维亚来验收工程质量,终于在桥上伸出了大拇指喊:“很好”。

驻利最高军事长官惊动了,乘直升机来到中国工兵营地,在认真听取张岑楠汇报后,将军还走进官兵帐篷,掀起褥子看个究竟,并很高兴地同抢修队官兵合影、签字留念。

在市长为将军组织的非洲特有的民众欢迎仪式上,精神领袖,即当地教会会长,宣读并正式向最高军事长官呈送了赞扬中国工兵的感谢信。

战争夺去了很多利比里亚壮年男人的生命,面对众多充满激情的妇女、老人、儿童的欢呼,这位饱经战争沧桑的尼日利亚将军眼里噙着泪水高声说到:

联合国帮助你们实现和平,中国工兵为你们重建家园;你们要开发自已富有的资源,要相信利比里亚一定会走向真正和平,你们会过上美好的生活!

集会结束时,将军握住张岑楠的手深情地说:

你们以实际行动真正唤起了这里民众对联合国的情感,作为维和部队司令官,中国工兵,我敬佩你们!

完成本地任务,中国工兵大队立即转场作战。走进绥哈公路(绥德鲁至哈珀),抢修队官兵才真正感受到在非洲热带雨林修路的艰辛。

巨大的树冠将道路上空遮盖得不透阳光。道路宛如一条湿漉漉的绿色隧道向前延伸。各种藤蔓荆棘将原本宽阔的路面挤压成乡村道路。不知名的蟒蛇冷不丁出现在脚下,让人心惊肉跳。巨大的蚂蚁山像一座座古墓,作业时要小心绕过,以免引起乱窝蚂蚁的袭击。

最叫人犯难的是没有石块、水泥、沙子、钢材、模板等基本工程材料,在国内成熟有效的道路抢修方法在这里派不上用场。

中国维和工兵们开动脑筋,很快总结出“非洲的路用非洲的方法修”,充分利用当地木材资源,巧用我军现代化工程装备和道路桥梁快速抢修方法,道路桥涵修复速度迅速提升。

8月15日,中国工兵以神奇的速度推进到绥哈公路150公里处的沃塞河畔渔镇。他们筑路修桥的事迹已在公路沿线广为传颂。

这天,威廉姆斯市长冒雨率众长老、主要官员及数百民众,以非洲特有的鼓乐、舞蹈和部落传统送鸡仪式欢迎中国工兵。

中国工兵将要在沃塞河上架设一座现代化桥梁,取代只剩下几根桥桁的木桥。

8月21日,一个难得的晴天。银白雪亮的架桥装备矗立在河岸。官兵们不惧连日的疲劳,精神抖擞地奋战在建桥工地上。

然而,一个始料不及的情况出现了:桥南岸是毛绒绒、拳头般大的毒蜘蛛地盘,北岸是脊背黑绿发亮、对虾般长短的毒蝎领地,还有一窝大黄蜂。两只毒蜘蛛直立在桥台上。

当地黑人一见纷纷后退。它们是当地的图腾崇拜物,不能打杀。

连长刘长顺只好手拿铁锹与毒蜘蛛对峙。还好,10余分钟后它们终于撤离桥台。毒蝎也在战士们驱赶下四处散去。

但大黄蜂却赖着不走。机械助理钱锋上尉将自身严密防护后,手持杀虫剂,冲入蜂群,左喷右洒,将蜂窝打掉。

一场人虫大战着实叫来自万里之遥的中国军人领略了非洲热带雨林的奇险。

8月27日,一个雨天。重45吨的钢桥上部结构在沃塞河北岸组合完毕,只待上午推拉合拢、通车检验。

这是最关键、最危险、最需精确的一步,一旦推拉错位、跌落,再纠正就难上加难了。雨雾飘洒中,观看的人群驻足两岸,等待过往的车辆停满两岸。

由于桥梁过于沉重庞大,配属执行战斗警戒任务的埃塞俄比亚一个步兵班和当地黑人也参加了作业。

随着现场指挥刘佰运少校的哨声和手中红旗的摆动,数十人齐喊口号,一起用力。巨大的钢桥徐徐向对岸移去。

人们呼喊着,钢桥移动着。当桥梁合拢、铺就桥面板时,东边的天空突然露出一片阳光。一道绚丽的彩虹高悬沃塞河上空。

这一巧合天象更令现场人群兴奋不已!一些信奉穆斯林的老人、妇女扑倒在地,不断呼颂安拉真主的保佑。

青年男女伴着鼓乐唱起歌跳起舞。等待了很久的过往车辆通过桥梁时都鸣起笛声,向中国军人致敬。

威廉姆斯市长来到用中英文双语刻写的“和平桥”桥碑前,握住中国工兵抢修队于洋的手,深情地说:

感谢中国人民,感谢你们!“和平桥”将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维和工兵千里机动部署

根据联利团的要求,工程兵大队向任务区部署,除道桥抢修队采取边修、边架、边走机动外,其余所有人员、装备分5个梯队、6个架次输送。

各梯队经过3个战区,分别加强了尼日利亚、孟加拉和埃塞俄比亚3个国家的作战分队担负警戒护送。

由于蒙罗维亚到绥德鲁的南线道路早已中断,主力机动只能先向北到达东北边境甘塔地区,然后转向东南直抵绥德鲁营地,行程1000余里,横穿利比里亚。

风横雨斜,铁流滚滚。

最大的机动梯队是设备营先遣队,先遣队长由于洋担任。这位少校军官,虽然大队出国前就曾来到利比里亚勘察过,尔后又率先遣队于主力1个月前到达利比里亚,但此时仍眉头紧锁,面容表现出从未有过的严肃。

破损桥涵、泥泞土路,过市区、穿密林,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拖平车……载重不同、速度各异,两天千里大跃进,谈何容易,如何轻松得了!

突然指挥电台里传来紧急报告:“第二十三号拖平车在刚到第三战区120公里处遭到射击,子弹击穿驾驶室挡风玻璃,在驾驶员三级士官陈振华面前飞过,人员未受伤。”

早以预案在胸的于洋立即命令:“乘车人员进入战斗位置,车队加速通过密林区。”

20时20分,梯队已行驶280公里,

途中,官兵和衣露营在甘塔。睡前,乐观的官兵们不约而同地惦记着一盆叫“绿宝石”的小花是否经得起一天的颠簸。

这盆小花长在一个拳头大的精美瓷花盆里,是沈阳市第二十三中学青年女教师杨俊波从中国托人捎给恋人徐云峰参谋的。小徐来自沈阳军区司令部,前一年的“十一”国庆节与杨俊波相识成为恋人后,12月就参加了维和部队。

3月16日,小徐随先遣队到达利比里亚,由于战争的破坏,利比里亚电厂全部丧失发电能力,部队无法通邮、通电话。

为了表达思念之情,小杨到花市特选了象征永久爱情的“绿宝石”花,托在某通信总站工作的邻居,捎到在第二梯队赴利维和的“雷锋班”。这盆小花便远涉大洋,来到小徐床头。

这次机动,由于小徐乘坐的是比较拥挤的运输机,特殊工作要求他手不离文件和设备,他怕花受到损伤,也考虑到地面比空中安全,就亲手细心做了个小木盒,将花装好托战友从地面运到任务区。

这传奇般的经历,使小花成了人人关心呵护的宝贝。因为在这里,这朵小花不仅寄托了两个青年人真诚的爱情,更象征了出国征战将士心目中的祖国和梦想中的情人。

第二梯队是联利团司令部租用地方的集装箱运输车队,漆黑雨夜,颠簸道路,更表现出黑人司机朋友眼睛分辨能力强、驾驶技术熟练的优长,只是汽车故障率高,大多超过报废期限。

连续飞奔4个小时,5号“奔驰”水箱涨裂,发动机冒黑烟;走出120公里,3号“嘎斯”后桥齿轮打碎。不得已,押运官兵把仅有的两日份食品留给黑人,这对战后闹饥荒,一天只吃一顿完整饭,其余全靠芒果、香蕉充饥的黑人朋友来说,更增强了其责任心和感激之情,不断伸出拇指连声说:“中国朋友,真好!”

夜半三更,黑人司机不愿离车,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另换车辆前行。

大机动使部队辗转千里,但有4个人却行程两万多里。按国内常规,推、挖、装等重型工程装备机动,机动距离大于50公里需托运,超过100公里要铁运。

战争使利比里亚没有一寸铁路运行,更找不到低平拖板车,21台重型装备全靠仅有的2辆低平拖板车倒运。因此,2辆拖平车和4名官兵组成了密语代号为“大雁”的运输队。

装备组长张军和翻译龚胜超带领这支“大雁”风餐露宿,17天行程1�2万多公里,终于将所有重装备运往目的地,创下了工程装备机动运输的奇迹。

这时,利比里亚已进入雨季。赴利维和工程兵大队除道桥抢修队外,所有人员、装备安全顺利部署到第四战区绥德鲁市,开始执行维和工程保障任务。

在到达任务区那天,官兵在日记里大都这样写道:

我们穿越了利比里亚。道路抢修队风雨兼程,一路抢修抢架,已进至格林威尔,计划一个月修复格林威尔至绥德鲁之间180公里的道路和沿线受损桥梁,与主力部队会师。工兵冒险抢修泄露氯罐

2004年6月19日,对于利比里亚大吉达省绥德鲁市人民来说,是一个不幸的日子。他们曾因为饱受战争的创伤而渴望和平和幸福,然而,当他们正高兴地沐浴在和平的曙光中时,一个看不见的死神却在向他们一步步地逼近,使他们再次逃离了自己的家园。

“不好了,有毒气泄漏了!”

位于绥德鲁市中心4公里处的供水站上空突然弥漫着一股呛人的臭气,方圆1公里的树木、杂草、蚂蚁、青蛙、蜥蜴迅速枯黄、僵死。附近100多户人家,2000多口人被迫匆匆地离开了他们的住所。

毒气还在弥漫。

绥德鲁市市长威迪紧急向联利团第四战区司令克玛尔求助,称可能是供水站原先用于水处理的氯气大量泄漏,请求联利团派出防化部队帮助处理。

战区司令立即向联利团总部汇报,请求支援。

但是,在利比里亚所有的维和部队中,却没有一支防化部队。

联利团总司令奥潘德将军得到情况报告后,连夜召集联利团作战、工兵、民事处长联席会议,通过反复商讨,与会者一致认为:

中国工兵技术过硬、素质全面、装备精良,可以请求中国工兵进行救援。

然而,处理化学毒剂并不是出兵国备忘录中中国工兵所应承担的义务。

在这种人民生命受到威胁的紧急情况下,奥潘德将军指示工兵处长伊取法克向中国工兵下达排险命令。同时,命令联合后勤支援处处长阿扎尔,立即赴绥德鲁地区做通中国工兵的工作,并同中国工兵一道研究抢险方案,实施排险救援。

20日7时50分,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接到了联利团的命令:

迅速妥善处理氯气泄漏。

初庆华立即带领于洋等5名技术骨干赶赴现场进行勘察。

位于一座破旧房屋内的两罐约1000多公斤的液态氯气,正从锈蚀的缸体中往外泄露。房屋周围空气中的氯气含量高达8%以上,僵死的小动物遍地都是,附近的大树、野草、玉米、木薯全部枯死,满眼都是落叶和衰草。

初庆华和于洋在仔细察看了罐体,周围地形,并进行全方位拍照后,立刻返回到营区。

9时30分,维和工程兵大队召开了“关于处理氯气泄漏事件”的党委扩大会。

会上,于洋传达了联利团关于要求我工兵连迅速处理氯气泄漏事件的作战命令,并汇报了现场勘察情况。

党委书记初庆华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维和大队虽然可以拒绝承担此项排险任务,但作为雷锋生前所在团,作为一支代表着祖国,代表着中国军队,也代表着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中国工兵,在毒气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紧要关头,应该竭尽所能地完成人道主义援助。

最后,大队党委形成两点共识:

周密计划,全面准备;注重科学,确保安全。

并制定了初步排险方案,分别上报联利团和大吉达省。

6月20日13时整,由联利团联合后勤支援处长、第四战区参谋长、作战处长、大吉达省省长、绥德鲁市市长、军事观察员代表、民事警察代表和国际红十字会代表等30多人组成的氯气泄漏排险协调会,在中国工兵作战会议室紧急召开。

联利团联合后勤支援处长阿扎尔首先传达了奥潘德将军的指示和请求中国工兵出兵抢险的命令。

初庆华利用多媒体向与会者汇报了中国工兵现场勘察情况和排险方案,提出了物资、救护、警戒等各方面协调的建议。

与会代表听了汇报后,立即就抢险器材、抢险方式、协调保障进行了磋商,认真审定了由中国工兵拟定的氯气泄漏事件紧急处理方案及保障方案。一致认为中国工兵的处理方案依据可靠,方法科学。

在联利团的动议下,全体代表同意成立排险领导小组,并由中国工兵连指挥初庆华中校任排险领导小组总指挥,中国工兵连副指挥于洋任排险领导小组副总指挥,联利团及第四战区作战、工兵、民事警察、后勤等部门负责人为排险小组组员。

为了确保抢险工作安全科学,万无一失,联利团后勤支援处阿扎尔处长带领的考察组在工兵连指挥初庆华、副指挥于洋、杨继斌及与会代表的陪同下,身着防护服,头戴防护帽及防毒面具,再次进入现场进行勘察,并根据中国工兵所提出的方案,在现场进行了反复论证。

根据现场论结果,维和工程兵大队立即成立了以雷锋连为主,加强部分技术骨干,共35人的氯气事件处理排险队,并着手筹备器材、装具,检修装备。

20时,维和大队作战室灯火通明。已经劳累一天的中国维和官兵们顾不上休息,再次利用多媒体以实地作业的方式进行了模拟推演。

针对排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排险队员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讨论,制定了解决方案,做到了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都心领神会。

这是一个难以入睡的夜晚。

作为中国工兵指挥,初庆华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出国前,各级首长的嘱托时刻回响在他的耳畔:“切实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确保每一名官兵都安全顺利地回国!”这既是各级首长的要求,更是维和大队党委所追求的目标。

然而,面对毒气的侵蚀,面对利比里亚人民的灾难,面对联利团各级官员的高度信任,特别是面对雷锋团这面旗帜,曾经有过参战经历的初庆华陷入了沉思。

初庆华再次拿起了抢险方案,从头至尾重新推演了一遍遍,直到成竹在胸,他才满意入梦。

6月21日上午8时整,绥德鲁市上空阴云密布,凉风习习,为处理氯气泄漏带来了绝佳时机。

35名排险队员身穿银色防护服,头戴红色防护帽、蓝色防护面具、防护眼镜,脚蹬防护陆战靴,迅速集合,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抢险车等9台大型装备一字排开,闪烁著警灯的救护车、消防车、警车紧急待命。

初庆华总指挥、于洋副总指挥再次检查了排险人员的装具,排险用的装备和各项准备工作。

排险队队长、雷锋连指导员王军对全体排险人员进行了思想动员,全体官兵表示:

以一流的素质、过硬的技术、顽强的作风圆满完成排险任务,为祖国争光,为军旗增辉,为雷锋团队争荣誉。

在中国工兵出发的沿途5公里的道路上,站满了观望的黑人群众,他们反复说着刚刚学会的中国话“谢谢,中国人”。

从抢险现场封闭,沿途道路完成人员疏散和戒严,到抢险人员全部就位,前后仅仅用了10分钟。

初庆华总指挥立刻下达开始行动的命令。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这却关系着大吉达省1万多人的生命安全,全体抢险将士深知完成这项任务的重要意义。

10名党员干部骨干在仔细地检查了自己的防护装具后,在初庆华和于洋的带领下钻进了房屋,冒着还在不断泄漏的氯气,开始用塑料、防雨布对罐体进行密封和捆绑。

汗水顺着厚厚的防护服流进了皮靴,湿透了衣衫,沉重的呼吸令抢险官兵难以忍受。

有的战士摔倒了又爬起来;有的战士眼睛里浸入了汗水,辛辣辣的灼痛;还有的战士感到酷热难耐,口干舌燥……但对这一切,他们全然不顾。全体官兵始终铭记着大队首长的要求:确保安全,确保万无一失,确保抢险成功。

为了保证缸体不受震动,他们在地上铺上了厚厚的沙子;在抢险车拖吊过程中,为了不使气罐左右摇摆,泄漏更多的气体,战士们用肩膀紧紧地顶住300多公斤重的大罐。

经过40多分钟紧张的工作,两个泄漏的氯气罐被密封后,准确无误地拖吊上了运输车。

警灯呼啸,机械轰鸣。两罐氯气被运往郊区,深埋在5米多深的地下。

为了不致继续泄漏的氯气造成二次污染,中国工兵还负责任地将自己从国内带来的300公斤生石灰无偿地献了出来,覆盖在缸体上,使泄漏出来的氯气在地下水和生石灰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钙沉淀,保护了当地的环境。

最后,中国工兵利用消防车对原泄漏点进行了彻底的洗消,圆满完成了氯气泄漏抢险任务,安全顺利地返回营区。

被解除戒严的群众纷纷涌到大街两边,挥手向中国抢险官兵致谢。很多黑人不停地抹着眼泪说“Chinese,Good”。

22日上午,联利团组织专家对供水站氯气泄漏点的空气指数进行了抽样测试,所有指标已经基本恢复正常。

一封经过特殊装裱的感谢信飞到了中国工兵、联利团,以及联利团最高指挥官克莱茵将军的手中。

这是应绥德鲁全体市民的一致要求,由大吉达省省长布鲁亲笔起草的感谢信。

布鲁省长在信中说:

中国工兵为了大吉达省和绥德鲁市人民的健康,他们的指挥官和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安全地完成了氯气泄漏事件的处理。

现在,这里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秩序,疏散的群众正准备回到他们的家中。这一切都是中国工兵带给我们的,我和大吉达省的人民、绥德鲁市市民非常感动。

中国工兵是一支工作出色、追求利比里亚人民的健康幸福的部队,也是一支我们非常信任和拥护的部队!雷锋精神在非洲大地闪光

中国工兵是以雷锋生前所在团为主组建的。出国后,当中国工兵看到几乎被战乱摧毁的利比里亚现状和无所事事的群众后,更感到雷锋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无疑是这个国家的人民所迫切需要的精神财富。

4月的非洲,水果飘香,热浪袭人。

“雷锋班”战士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为营地附近的小学生们介绍雷锋事迹,讲雷锋故事。

经过战士们反复讲解,他们逐渐了解了雷锋事迹,知道雷锋是一个热爱和平、奉献爱心、讲究团结、提倡互助的典型,他们为雷锋这种伟大的精神所折服。

当他们看到战士们手上拿著的中英文对照本《雷锋故事》时,争先恐后地索要,并反复向战士们表白“我们爱雷锋,我们爱和平,我们爱中国”。

中国工兵在每个学校赠送《雷锋故事》书时,都这样要求全体学生:

你不能把这本书拿回到家里藏着,你必须和你的同学分享,你必须保证你身边每一个同学都看过这本书并了解了雷锋的故事。

利比里亚时间4月27日,维和工程兵大队副大队长张岑楠、雷锋连指导员王军、雷锋班两任班长李有宝、李贵臣带着维和大队专门印刷的中英文对照本《雷锋故事》、雷锋铜版像以及20多件印制着“传播雷锋精神,维护世界和平”的白色衬衫,来到了利比里亚最高学府利比里亚大学。

已经提前得知这一消息的利比里亚大学学生会主席玻贝、学联广播电台台长吐帕,早早地迎在了校门口。中国官兵的车队一到,他们立即迎了上来,高声呼喊“欢迎中国朋友”。

已经有153年建校历史、历14年的内战,刚刚复校还不到1年的利比里亚大学师生们,十分重视中国维和军人的到来。他们特意组织学生从废旧的教学库中艰难地找出了利比里亚大学校徽,把因在战争中受损的会议室装点一新,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校长肯里特意穿上节日的盛装,全体学生起立唱圣经,致欢迎词。当张岑楠代表维和大队把雷锋铜版像赠送给该校时,肯里校长紧紧握着岑楠的手说:

我们将把这份礼物作为本校的永久藏物保留起来。

学生把赠送给他们的衬衫立即穿在身上,一个劲地拉着中国维和人员的手说:“雷锋,请和我们照个像吧!”

当维和官兵点头同意时,附近正在休息的学生们看到维和官兵正在照像,也纷纷潮涌过来,形成了近百人的队伍,他们把维和官兵簇拥在中间,留下了极为罕见的“合家欢”。

在彼得鲁赫高校,当中国维和官兵把中英文版的《雷锋故事》送到学生们的手中时,很多学生立即打开朗读起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当海塔校长听了雷锋事迹介绍,阅读完《雷锋故事》的内容简介后,立即说:

我们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次的相会,我们是一个久经战乱的国家,我们需要和平,你们的战士雷锋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们要把这本书作为学生的推荐读物,让每一个人都为了和平而工作、生活。

海塔校长还要求中国维和官兵给联系,他们要和衬衫上的学校,即雷锋中学,建立友好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永远地传播下去。

7月16日,利比里亚新国家广播电台在黄金时间播发了一条录音消息:

7月15日,大吉达省12所中小学40多名师生代表在彼德省长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工程兵连营区和雷锋纪念馆。

中国工程兵指挥官初庆华中校向师生们介绍了伟大的战士雷锋生平事迹,赠送了《雷锋故事》书籍和学习用具。

中国工程兵大队就是以伟大的战士雷锋生前所在部队为主组建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中享有盛名的部队。

中国工程兵为了弘扬雷锋精神,把雷锋精神传播到非洲,造福利比里亚人民,他们在非洲大地上建立了第一个雷锋纪念馆,即雷锋事迹展室。

这个展室占地面积120多平方米,按照10个部分,包括前言、平凡而伟大的战士、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永远的怀念、伟大的号召亲切的关怀、外国友人与雷锋、今日雷锋团,共展出雷锋各个时期生活工作图片,学雷锋活动图片以及“雷锋团”建设图片150多幅,并配有中英文对照说明。

中国工程兵还将雷锋班班旗、雷锋连连旗悬挂于展室题词台两侧,便于来宾摄影留念。

雷锋纪念馆建成以来,先后接待了国际红十字会组织、埃塞俄比亚、孟加拉国、爱尔兰等国家和组织270多人的参观,为扩大中国工程兵在国际上的影响创造了条件。

利比里亚大吉达省省长彼德在参观完雷锋事迹展后,又要求再详细了解雷锋的事迹。通过一个多小时的提问和详细阅读《雷锋故事》,彼德省长虔诚地在留言本上写道:

我知道中国工程兵为什么出色,因为他们都是雷锋。

11月25日,历经14年战争创伤的利比里亚大吉达省迎来了第一次“和平”聚会。1000多名学生、市民和工商界代表聚集在刚刚修缮一新的省政府礼堂,参加由大吉达省政府组织的“读雷锋、学雷锋”演讲会。

大吉达省政府为了消除暴力冲突,推动和平进程,宣扬中国工兵的维和事迹,用雷锋精神凝聚民心,他们多次到中国工兵营区参观、学习,并最终筹划组织了这个活动。

为了搞好这个活动,当地许多学校、团体都先后来到中国工兵参观学习,邀请中国工兵的指挥官为他们宣讲雷锋事迹。

自从来利比里亚维和以来,中国工兵全体官兵不但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来传播雷锋精神,更用自己的切身行动,让雷锋精神深深地扎根于了这个国家。

几个月来,中国工兵为这个战乱国家抢修道路678公里,架设桥梁21座,打通了大吉达省通往首都蒙罗维亚、沿海港口格林威尔、哈珀的重要交通干线。

8月2日,正在里弗塞斯考察的利比里亚外交部长尼姆利亲眼目睹了中国工兵在倾盆大雨中为利比里亚修路时的场景。尼姆利紧紧握着道桥抢修队指挥张岑楠的手感动地说:

你们让我们懂得了怎样工作,让我们知道了我们为何贫穷,中国工兵在维和行动中,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像为自己国家搞建设一样帮助我们搞建设,我很感动,我实在找不出表扬你们的语言了,谢谢你们!

中国工兵还在他们的驻地――大吉达省绥德鲁市帮助当地人修建了用于乘凉休息的“友好亭”,为贫困群众送药巡诊,帮助当地政府排险救灾。

中国工兵先后为地方扑灭房屋大火、解除倾倒电线�危险、挽救儿童生命、扶贫捐困等受到驻地群众交口称赞的好事150多起。

中国工兵的雷锋行动,增加了当地那些熟知雷锋故事的人们对雷锋的信仰和崇拜。

大吉达省省长嘎沃在这次活动的开场致辞中说:

中国工兵以他们出色的行动和对我们的热爱,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优秀的战士雷锋,今天看来,雷锋是中国人的财富,也是我们的财富。

绥德鲁高级中学校长科曼率领学生高声朗诵了的雷锋名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随后,4名学生分别登台演讲自己对雷锋的理解和学习的体会。20名学生组成4个参赛小组,展开了雷锋生平知识竞赛。

17名群众上台即兴对“雷锋为什么被一些不了解他的人称作是‘傻子’”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校长科曼插话说:

“傻子”精神,实质上就是多做贡献、少取报酬的精神。我们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既离不开对家庭对社会的索取,也不能不对家庭和社会作出自己的回报和奉献。在这种奉献与索取之间,具体到每个人,其所得所失计算起来可能会千差万别,但从总体上进行衡量,则必定是奉献多于索取,积累大于消耗,乐于吃亏的“傻子”多于只知占便宜的“聪明人”。不然,我们的生活就不可能越来越美好。

荣获本次演讲活动第一名的绥德鲁多功能高中的优秀学生代表克里斯蒂娜不仅能熟练背诵雷锋的名言警句,还能熟练讲出《雷锋故事》中的任何一个章节。

克里斯蒂娜在演讲中虔诚地说:

我喜欢雷锋,不,应该说我爱雷锋,他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帮助他人,我也想成为一个像他那样的人,做一个为利比里亚人民无私奉献的雷锋。

参赛者虔诚地回答,深刻地理解和自己对雷锋的敬仰崇拜,赢得了在场1000多名观众的热烈掌声!

举报

热门好书,快上车!

  • [现代]别这么大力,各种形状都出来了痛啊。
  • [历史]久等了,我们这就开始
  • [玄奇]七个女人给我破身,方能成民间禁术大师
  • [现代]哥哥别啃了,我疼…
  • [历史]我是先帝的女人,你不能这样
  • [现代]穿着暴露的美女整天晚上来撩我。
下载黑岩阅读APP,红包赠币奖不停
+A -A
目录
设置
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