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精神:全国蓬勃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

二、石油会战掀起高潮 领取口令

发布时间:2019-06-25 10:46:34

●每到夜晚,各工地都灯火通明,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建造干打垒,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这时,仍在池子里的王进喜已经精疲力竭,伤腿上的绷带纱布早已被泥浆冲掉,腿上的伤口被泥浆浸泡后已经变得血肉模糊。

●周恩来敏捷地走下列车,与在站台上迎接的大庆会战指挥部成员一一握手,十分亲切地说:“同志们辛苦了,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好!”

● 石油会战掀起高潮毛泽东支持大会战计划

在决定开展石油大会战的时候,石油工业部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人力不足。

1960年年初,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周文龙给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罗瑞卿写了封信,他在信中请求在当年安排军队转业计划时分配给大庆会战3万名官兵。

2月间,余秋里在向周恩来汇报工作时提出同样的要求。周恩来很爽快地说:“这个想法很好嘛!主席正在广州召开军委扩大会议,你快到广州去!”余秋里立即飞到广州。

余秋里见到毛泽东后,向他汇报松辽石油勘探的新进展。毛泽东一边抽烟,一边听汇报,还不时地点头。

虽然毛泽东很少说话,但余秋里从他听汇报的神态和讲话的语气中可以感觉到:毛泽东对石油工业部开展大会战的计划是同意的,寄予希望的。

余秋里从毛泽东住处出来的时候,心情十分轻松,对夺取石油大会战的胜利充满信心。

2月22日,中央下达决定动员3万名退伍兵给石油部的指示,中央在指示中指出:

为了集中力量迅速开采在东北大庆地区发现的新油田,决定从部队今年度退伍兵中动员3万人交石油部参加开采大庆地区新油田的工作。

从3月开始,一些转业、退伍的官兵陆续来到大庆。他们虽然已经脱去军装,脸上却依然带着军人特有的坚定与刚毅。他们的到来给大庆会战增添了巨大的力量。

随后,石油部又遇到了第二个难题。要把会战搞上去,只靠石油部自身的财力、物力,显然是无法完成任务的。石油部为此又给国家计委、经委呈上求援报告。

国家计划和经委的领导无法解决石油部的经济困难,就将报告又送到中央书记处。邓小平问明情况后,表示同意解决。于是中央又在计划外给会战划拨2亿元投资和几万吨钢材、设备。会战队伍紧急开赴大庆

与此同时,石油工业部也在紧张地进行着石油大会战的准备工作。

石油部党组从2月21日起在哈尔滨召开大庆石油会战第一次筹备会。康世恩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国石油系统37个局、厂、院、校的主要领导。

会议确定石油会战任务:

在2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广泛进行勘探,争取打200口左右的探井,迅速探明油田面积,找到10亿吨的可靠储量。

选择已经探明的有利地区,打出200口左右的生产试验井,进行油田开采试验,年底达到日产4000吨的水平和年产150万吨的生产能力。

在大庆长垣以外的附近地区,进一步开展勘探,争取再找到一些新的油田。

会议决定石油部党组亲临会战前线指挥,并组成大会战领导小组,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担任组长,小组成员由石油部科研院及新疆、玉门、松辽、川中、青海各石油管理局主要领导干部组成。

石油部党组又在会议上宣布关于全国石油系统37个局、厂、院、校由主要领导带队,组织精兵强将,自带设备参加大会战的决定。

会议还将参战的单位划分成5个战区:葡萄花地区,太平屯地区,萨尔图地区,杏树岗地区,高台子地区。明确了各参战单位的任务及所负责的战区。

会议决定主要采取3种形式组织会战队伍。一是“拔萝卜”,点名抽调一些标杆队。比如,玉门的王进喜钻井队,新疆的张云清钻井队等。二是“割韭菜”,把原来的队伍一个不剩地调来。三是“切西瓜”,把原来的队伍一分为二,调来一半,留下一半。

在时间安排上,会议提出,3月份调动人马,4月份开始上手,5月初正式打响。各参战单位的钻井、安装队伍及指挥机关必须于3月15日前赶赴会战现场。

第一次筹备会议在3月3日结束。当时参加会议的各单位领导人从哈尔滨赶回原单位以后,迅速行动起来。

各单位的石油工人都以能参加会战为一生中最大的光荣,他们个个精神抖擞,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求参加石油大会战。

没过多久,紧急组织起来的会战队伍就开始整齐而迅速地开赴大庆。他们一路上集体行动,纪律严明。在北京换车时,许多第一次到北京的人,都按时跟随队伍出发,顾不上到天安门广场拍个照片。

3月15日,各单位到达大庆地区的工人已有1000多人,部队转业官兵1�1万多人也到达会战现场。再加上松辽局原有的5000余人,集结在大庆油田的会战队伍已达1�7万人。

石油系统的干部群众为大会战忙得热火朝天时,党中央也在高度关注着松辽大会战的进程。中央书记处指示,对会战的检查督促和组织支援工作由薄一波主持,国家计委、经委、建委负责。并由三委的三位副主任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日常组织领导工作。

国家计委、经委和建委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市支援大庆石油会战。

3月3日,三委给冶金、水电、农机、外贸、交通、一机各部和上海、黑龙江省计委、经委发出电文,要求迅速调剂一批钢材、设备,支援松辽石油勘探。

3月9日,薄一波主持召开支援大庆石油会战的专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和地方的许多领导同志。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关于大力支援东北松辽油田的勘探与开发问题。

余秋里、康世恩在会上汇报了大庆油田的勘探情况,会战的工作部署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黑龙江省的有关人员也汇报了黑龙江省支援油田勘探开发的情况。

薄一波在会上讲了4点意见:

1、从毛主席到党中央对大庆油田十分关心。对于全国解决石油翻身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2、开采原油按年产2000万吨规划,修两条输油管。

3、黑龙江省支援石油开发的办法很好,今后要继续进行。

4、具体问题,如建设项目与投资,指定安志文负责审查提出方案。物资问题由孙志远负责研究解决。运输问题由郭鲁等人负责解决。

3月13日、17日,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发出电报,督促有关单位迅速调拨钢材、汽车、水泥、拖拉机等设备物资,支援松辽地区的石油勘探和开发。

3月21日,国家经委又专门向毛泽东写了一份报告,汇报了大庆会战部署和组织支援工作情况,正式提出增加投资2亿元、钢材3�8万吨,会战按年产2000万吨原油安排工作。

就这样,大庆石油会战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迅速开展起来。用毛泽东思想鼓舞斗志

1960年3月25日,石油部党组在哈尔滨召开了大庆会战第二次筹备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4月份工作,并且重新划分了各单位会战的区域。

会议确定4月份工作方针是:

全面完成准备工作,集中力量拿下萨尔图油田,打响第一炮,迎接大会战。

4月份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完成会战的准备工作,大抓钻机安装和探井开钻。会议要求,在以萨尔图――喇嘛甸为重点进行钻探的同时,要加快杏树岗的钻探速度,同时也不放松葡萄花、高台子、太平屯的工作。

这次会议还宣布了石油部党组的决定。在石油部党组领导下,由部机关党委组成会战期间党的办事机构,立即迁往会战前线安达市办公。余秋里兼任书记,吴星峰、雷震为副书记,也同时到达会战前线办公。

3月底,余秋里、康世恩来到会战指挥机关临时驻地,即黑龙江省安达县城。

至4月上旬,石油部机关党委、各司局参加会战的干部和原驻吉林省长春市的松辽石油勘探局机关先后搬到安达,会战领导机关正式办公。

参加石油会战的人也都已经赶来,人数已达4万人。其中包括总工程师、总地质师、大学教授、工程师和地质师等各类工程技术干部1000多人。

会战队伍此时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安达这个偏僻的小县城解决住房问题。

余秋里、康世恩等石油部领导住在安达县政府财政局的一栋两层小办公楼。会战一线队伍住在老百姓临时腾出的房子或者牛棚、马厩里。

安达这个平静的小县城顿时热闹起来。

余秋里此时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匆忙中组织起来的会战队伍人数已经超过4万人,这么多人要在一起参加会战,怎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余秋里忽然想起周恩来的一个指示。

那是1959年12月,东北协作区会议在哈尔滨召开,周恩来亲自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余秋里、李人俊在向周恩来汇报工作时说,松辽石油勘探有新的发现,石油部准备组织一次会战,迅速拿下油田。

周恩来表示同意,他也预见到会战将是一场大仗,就对余秋里等人说:“要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大会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会战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余秋里牢牢记住周恩来的指示,后来还在石油部党组会议上传达了周恩来的这一指示。

如今,余秋里回忆起周恩来的指示,十分敬佩周恩来的远见卓识。余秋里此时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依靠毛泽东思想,才能统一人们的认识和行动。只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有力的思想武器,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解决会战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夺取会战的伟大胜利。

余秋里和其他会战领导人商量之后,决定组织全体会战队伍认真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余秋里还说:

学习“两论”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要由党的组织正式作出决定,对党、团员和干部、群众提出明确的要求。

1960年4月10日,会战指挥部以石油部机关党委的名义,作出了《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这个决定发表在会战指挥部机关报《战报》的创刊号上。

《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指出:

我们正面临着会战的大规模的生产实践,在会战中,把别人的经验都学到手,但又不迷信别人的经验,不迷信书本。我们要勇于实践,发扬敢想、敢说、敢干风格,闯自己的经验。

同时,我们在实践中要不迷失方向,就要掌握马列主义的理论武器,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包括正确认识油田规律,使我们的实践具有更大的自觉性。为此,部机关党委决定立即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干部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并号召非党职工都来学习这两个文件,用这两个文件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组织我们大会战的全部工作。

4月26日,余秋里在会战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再次强调说: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指针,“两论”是会战的灵魂。这两篇文章一定要很好地读,反复地读。读了毛主席的著作,就会感到头脑清醒,浑身是劲,就有办法。离开了毛泽东思想,就什么事情也搞不成。

会战领导小组为了有效地调动会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决定把组织会战人员学习“两论”当成一件大事来抓。石油部知道情况后,也很支持这项工作,从北京买了几万册《实践论》、《矛盾论》的单行本,派专人运到萨尔图,基本上做到了人手一册。

一时间,松辽石油会战的战场上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学两论热潮。

职工把“两论”带在身上,有时间就读一段。技术人员随身带着小书包,里边总是装有“两论”。各级干部更是带头学习,他们开会时学,总结工作时学,并逐渐建立了学习日制度。

每到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不顾疲乏,围着篝火学“两论”,场面十分动人。

几万名会战职工通过学习“两论”,形成了统一的思想,更加坚定了搞好石油大会战的决心。他们都说:“这矛盾,那矛盾,国家缺油是最主要的矛盾。我们探明的石油资源太少,产量太低,不能满足国家需要,是所有矛盾中的一个最主要的矛盾。”

此时,松辽会战中的每一个人都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的石油工业如果上不去,不但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帝国主义还会利用这个缺口来卡我们的脖子。因此,我们只能遵循毛主席的教导,穷则思变,知难而进。

会战党委看到会战干部和职工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感到十分欣慰,他们又趁热打铁,在油田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三要、十不”,并把他们写进了《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

“三要”是:一要甩掉石油工业落后帽子;二要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三要在会战中夺世界冠军、争集体荣誉。

“十不”是:不讲条件、不讲时间、不计报酬、不分级别、不分职务高低、不分你我、不分东南西北、不管有无命令、不分部门、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齐心协力为会战。

会战党委通过上述努力,充分调动起松辽会战现场的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参加会战的干部和职工都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艰苦的工作中去,都愿意为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依靠顽强斗志扎根大草原

1960年4月,大庆会战初战告捷。以萨尔图为中心的一批探井先后出油,充分证明萨尔图是个大面积高产区。

4月下旬,石油工业部在萨尔图召开有各战区领导干部参加的会战领导小组会议。唐克代表领导小组作了关于5、6月份会战任务的报告,会议决定,5、6月份要进一步组织力量猛攻萨尔图、喇嘛甸、杏树岗,全面深入展开大会战。

会战队伍奉命快速迁移到大庆石油会战的核心地带萨尔图。

萨尔图是一个沉寂多年的大草原。春天的萨尔图,地面上依然覆盖着一米多深的冻土层。在这个荒凉的大草原上,人烟稀少,环境恶劣。

参加会战的数万人马刚刚来到这个地方时,一时间竟然难以找到栖身之地。

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职工们有的住在牛棚、马厩或临时帐篷里,有的干脆就睡在草原上。吃饭也很困难,粮菜十分缺乏,炊具也不够用。有些职工只好用脸盆熬汤,用铝盔当饭盒。由于条件简陋,许多职工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会战前线领导小组和会战指挥部机关也迁移到萨尔图。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寻找办公地点。

当时正好有一些没有盖顶的牛棚闲置着,指挥部的人就找来苇席,和上泥巴,给牛棚封了顶。余秋里、康世恩等会战领导,就住进这光线阴暗而又寒意逼人的牛棚里。他们丝毫也没有在意工作环境的恶劣,便立即开始办公。

在萨尔图,会战队伍遭遇到重重困难。

从安达站到萨尔图站的整个铁道线上,由于缺少吊车和运输设备,物资就无法疏散。铁道两边堆满了各种钻机、设备、器材、行李等。有些火车皮接连几天都卸不下货,有些卸下的设备材料,却长时间无法运送到施工现场。

在当时,最让人头痛的问题是,萨尔图这个地方没有工业水源,如果单纯依靠农村的土井,那就连生活用水也无法保证。井队工人为了开钻,只能冒着严寒,在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然后再往返多次,用脸盆将水端到井场。

由于公路不通,电话不灵,组织指挥生产时常要靠步行。

草原上恶劣的天气也会带来许多麻烦。

4月26日,一场大雨无情地浇透了萨尔图大草原。随后,大雨时常不期而至,有时一下就是十几天。

由于缺少雨靴雨衣,大多数职工只好赤脚淌水去上班。身上的衣服淋湿了,一天到晚都贴在身上。他们回到住处后,由于条件简陋,只能在积水的洼地洗去脚上的泥水。

与此同时,职工住的牛棚、马厩、窝棚,更是四处漏雨,帐篷里常常积满了水,不懂事的青蛙还在里面蹦蹦跳跳。

由于萨尔图一带地势低洼,又接连遭受暴雨的袭击,结果遍地都积满了雨水,处处泥泞。原来仅有的几条土路,如今已是面目全非。满载着沉重的钢管、井架、机器部件、粮食的卡车,在草原上举步维艰,尽管加大油门拼命怒吼,也很难前进一步。成百辆汽车陷在泥塘中,让人欲哭无泪。

由于天气寒冷,再加上长期淋雨,不少人冷得浑身打颤,有的甚至病倒。炊事班不得不准备姜汤、辣子汤帮他们驱散寒疾。

面对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会战队伍丝毫没有畏缩,而是勇敢地向大自然挑战。他们充满豪情地提出了“抢晴天,战阴天,无雨特干,小雨大干,大雨猛干”的响亮口号。

在这阴雨连绵的恶劣天气里,康世恩和会战指挥部的领导也没有闲着,他们挽着裤腿,冒雨赶到现场,以便全面掌握真实情况。

几天后,康世恩召开生产调度会,向全战区宣布了战胜雨季的命令:

第一,不管雨下多大、多久,哪怕天上下刀子会战也不能撤,只准前进,不许后退,千方百计战胜雨季困难,这里夏秋雨季很短,是施工的黄金季节。

第二,全战区不分干部工人,不分前方后方,不分你的我的,要一切为了第一线。哪怕人拉肩扛也必须确保会战顺利进行,还要保证职工吃饱、吃热、穿干、住暖。

第三,把所有车辆组织起来,由领导干部带队,派出勘察道路的侦察人员,选择最好的路线,并同时预备第二、第三条预备行车路线,保证最好的车况和出车率,以及适当的载重量。

第四,不管哪个地段出现了陷车,驻在附近的队伍,都要有求必应,主动支援,作为自己的责任。

第五,各级政治部门派出人员,到附近的国营农场和生产队去商量,请求他们把所有的拖拉机动员出来,摆在陷车最多的地段,把汽车拖出来。把马车、牛车、人拉的架子车也动员出来,以便为汽车不能到达的分散单位运送粮食和材料。

与此同时,参加会战的广大干群也积极为摆脱困境而出点子,想办法。

会战领导小组成员张文彬和运输处的司机们经过反复试验,选定了一种“汽车轮胎穿铁鞋”的办法,成功地解决了泥泞道路上行驶困难的问题。

康世恩认为这个办法简单有效,立即进行全面推广,并决定进行全体总动员,人不下班,车不熄火,结果只用7天时间,就把40口井的3万多吨物资抢运到荒原各处的井场,从而有力地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召开万人誓师大会

1960年4月的一天,会战领导小组决定召开一个万人参加的石油会战誓师大会。

会战领导小组清楚地知道会战队伍是由来自四面八方的石油职工、部队官兵、地方人员组成。彼此之间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默契,因此希望通过这个大会,使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从而扭成一股绳,团结起来共同战斗。

可是,要在萨尔图这个荒凉的大草原上召开规模如此盛大的会议,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会场呢?

会议筹备人员费了很多周折,最后才选定一块地方,就是现在大庆一中的大操场。

为了尽量把会场布置得漂亮一点儿,他们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们找了一些旧板子、废木头搭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大台子,作为大会的主席台。又对会场的划分,主席台的布置以及车辆停放、会场秩序等等都作了精心的安排。

4月29日这一天,草原上的天空春光明媚,是一个难得的好日子。各探区和会战总部的广大石油职工怀着激动的心情,从早晨3时开始,就分别从驻地乘火车、汽车奔向萨尔图会场。

参加誓师大会的不仅有地质部地质调查大队的代表,还有当地人民公社的群众、地方工业的工人、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文艺工作者等,共一万多人参加了这次誓师大会。

大会主席台布置得朴素而不失庄严,主席台上高悬着鲜红的“石油大会战誓师大会”巨幅会标,主席台正中的毛泽东画像两旁簇拥着五星红旗,会场四周彩旗迎风飘动。

为了增添喜庆气氛,大会筹备人员简直颇费了一番心血,除了把各单位的锣鼓队召集来鼓劲外,还把附近几十里内老百姓的锣鼓唢呐都请来助兴。为了表示对劳动标兵的敬意,他们还特地从附近牧场借来10多匹高大肥壮的骏马,以便让劳模标兵绕场时乘骑,以显示劳模的风采。

10时,在惊天动地的礼炮声和气势豪迈的《社会主义好》军乐声中,石油会战誓师大会隆重开始了。大会由余秋里部长主持。中共黑龙江省委向大会发来贺电。

余秋里作了大会战的动员报告。他在报告中简要地总结了前一阶段勘探工作的成绩,接着阐述了油田的大好形势以及大会战的重要意义,又提出了大会战的任务及完成办法。

下午,康世恩代表石油部党组宣布石油大会战第一战役从5月1日正式开始,并下达了第一战役的主要作战任务:

拿下大油田,探明几个构造是否含油,搞出一块油田开发的生产试验区。为完成会战的光荣任务,一切工作都要高速度、高水平。

紧接着,康世恩对各路会战的队伍庄严地下达了战斗令:

钻井队伍要打头阵,猛攻猛打,钻得快、钻得多、质量好,拿出生龙活虎的劲头来。

采油队伍,要爱护油田,做好试油、试采工作,做到“四全、四准”,使每口油井的产量正常,井井高产。

基本建设队伍,必须在5、6两个月铺设各种集输管道,解决供水问题,保证搞出一定容量的非金属油池,要把从探井喷出来的原油收集起来,运出去,并抓紧建设目前生产急需的一切工程。

同时,他对地质调查队伍、测井队伍、实验室、修路队伍、电讯工程队伍、建筑队伍、运输队伍、后勤供应队伍及各指挥部的科室机构也都具体地布置了任务。

康世恩的讲话不时引起热烈的掌声,人们喜笑颜开,都在为这激动人心的石油大会战和自己刚刚接受的光荣任务而感到万分的激动,感到无比的骄傲。

康世恩的报告结束以后,打擂比武开始。人们的情绪越发激昂起来,他们急于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和投身大会战的强烈愿望。

主席台前后排满了要求发言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向大会表决心、发誓言,急切地要求在这雄伟豪迈的事业中,燃烧自己的激情,贡献自己的力量。铁人成为大庆的英雄

会议进行到高潮时,会场西面突然锣鼓喧天,瞬间就吸引住了人们的注意力。在雄壮的军乐声中,数十个红旗单位和先进集体,还有223名红旗手的代表,精神抖擞地步入会场。铁人王进喜等五大标兵披红挂彩,骑在高头大马上,由探区领导牵马引镫,从松枝搭成的“英雄门”进入会场,并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绕场一周。

当铁人王进喜走近主席台时,主持会议的余秋里首先高呼:“向铁人学习!”顿时,会场沸腾起来。“向铁人学习”的口号声响彻会场。

王进喜在人们充满敬意的目光中登上主席台。他十分激动地说:

盼了多少年了,大油田终于找到了。我们1205队一定要创造条件上,快安装,早开钻。没有水,尿尿也要开钻。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我们要把地球钻穿,让大油海翻个,把大金娃娃抱出来!

说到这里,他摘下戴着的前进帽举过头顶,然后神态庄严地高声说:

人活一口气,拼死干到底,为了把贫油落后帽子摘掉,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铁人的发言,更把广大会战职工的情绪推上了高潮。当时,人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几万人的会战队伍在此刻已是众志成城。

王进喜之所以被称为铁人,是因为在大庆石油会战中,始终坚持在最艰险的岗位上,任劳任怨,为了工作甚至不惜生命,因此被大庆人亲切地称为“铁人”。

1923年,王进喜出生在甘肃省玉门县赤金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因为家庭十分贫困,他没有上过一天学。为了维持生活,他14岁就开始到玉门鸦儿河一带挖油。

解放后,王进喜和众多贫苦百姓一样,翻身做了主人,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钻井工人。他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感激与爱戴之情。

1956年4月,王进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提拔为贝乌钻井5队的队长。

1958年,石油部在玉门和新疆发动了以“高速优质钻井”为中心的群众运动。王进喜带领他的贝乌5队以前所未有的苦干精神,创出了月钻5009米的全国最高纪录,从而使贝乌5队成为当地有名的“钢铁钻井队”,王进喜也因此获得了荣誉,被称为“钻井闯将”。

1959年初冬的一个清晨,太阳刚刚升起,北京火车站的大钟就奏响人们熟悉的《东方红》乐曲。一列来自大西北的特别快车驶进北京站。

列车刚刚停稳,王进喜就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下列车。这次,他是以玉门油矿代表的身份来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的。此时此刻,第一次来北京的王进喜心中充满喜悦。

王进喜在会议期间,结识不少劳动模范,也学到不少经验。看到广场中央巍峨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旗杆上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他心中更是充满了自豪感。

但是,当他看到由于缺油,连首都的公共汽车上都背着又笨又难看的煤气包,心中就感觉十分难过。他甚至不好意思再上街买东西,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石油工人,实在没脸见人!他为此成天愁眉苦脸。

有一次,有人问王进喜:“你为什么成天发愁?”王秋喜用手指着窗外说:“看见那些背着大煤气包跑来跑去的汽车了吗?我心里难受呀!一个人,血管里没有血,心脏就会停止跳动。一个国家,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漂的,统统要瘫痪。我是个石油工人,今天光荣地来北京开会,可看到这些情景,我的脸没处搁呀!”

王进喜越说越激动,他握紧拳头,重重往桌上一捶,声音洪亮地说:“我就不信,石油光埋在外国地底下,我是石油工人,不甩掉石油落后的帽子我不甘心!”

就在这时候,我国在东北发现大油田的消息传开了。王进喜听到这个消息,感觉十分欣喜。当他听说远在东北的松基3井喷油,松辽石油大会战即将开始的时候,他立即要求参加松辽石油大会战。

1960年3月15日,王进喜和他的贝乌5队在玉门登上东去的列车。

三月的东北,依旧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火车徐徐开进萨尔图车站。沉寂的萨尔图车站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王进喜和他的30多个同伴迫不及待地跳下火车。王进喜还没有来得及仔细看一下脚下这片陌生而神奇的土地,就焦急地问搞接待的王廷锦大队长:“我们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最高纪录是多少?”

这句话,他又问了许多人,问了许多遍。

比王进喜早到几天的玉门油矿贝4队队长门广福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情时,充满敬佩地说:

王进喜下了火车三句话非常感人,我就被他问过。……他见了我就急渴渴地问他那三句话。一个钻井队长,下了火车,一不问吃,二不问住,首先想到的是武器弹药、战斗岗位和努力目标,这就是战士的表现、指挥员的思想。5队很快就能打上去,势在必然!

当时担任大队党总支书记的李玉生对王进喜的事迹也记忆犹新,他回忆说:

王进喜一见劈头就问见了他们的钻机没有,我说没见,他又说你是大队的,一定知道情况多,新疆都谁来了,张云清来了没有,这里的最高纪录是多少。我说1202队、1203队都来了,张云清也来了。还没听说谁创了最高纪录。王进喜说他们来了好,我要和他们好好比一比,创几个高纪录。我当时想,这王进喜可不得了,一脑子工作,一脑子活,抓得很紧,一心要往前抢,这才叫思想领先。

王进喜所带领的贝乌5队来到大庆后被编为1205钻井队,他们的井位在离萨尔图十几里远的马家窑附近。马家窑是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屯子。

王进喜和他的队友们向着马家窑奔去。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王进喜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他情不自禁地撩开身上的老羊皮袄,对着战友,也对着沉寂的大荒原高声喊道:“这儿就是大油海,这儿就是大油田!甩开钻机敞开干吧!这下可以把石油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了!”

王进喜和他的队友们想到钻机还没有运到,还无法开展工作,都感觉心急如焚。

第二天清晨,寒风夹着雪花扑面而来。天空灰蒙蒙的,地上的积雪已经有几尺厚。王进喜带领队员们顶风冒雪,直奔大庆火车站。

当王进喜一行人赶到大庆火车站时,扑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景象。许多石油工人在风雪中喊着口号,把长铁杠、工具一件一件抬下车来……。王进喜找到调度员,才知道他们队的钻机还没有运到。

王进喜有些失望地站在调度室门前。队员们都说:“真是急死人了,钻机一天等不到,我们就一天没活干。”

王进喜忽然甩下羊皮袄,手臂往空中一挥,十分爽快地说:“反正闲着没事干,不如留在火车站,看有啥装装卸卸的,咱们也搭把手!”

王进喜话音刚落地,就跳上一辆大平板车,一边解着绳扣,一边大声说:“快动手吧,管他是哪个队的,只要是来钻井的,采油的,咱都给卸下来!”

队员们看到队长王进喜这样积极,都呼啦啦围住平板车干起来。

就这样,王进喜带领着1205钻井队,在火车站当了几天“义务装卸工”。

4月5日,王进喜和他的队友们清晨就赶到火车站。他们远远就看见几节大平板车上,躺着一台巨大的钻机,钻机的刹把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不禁呼欢起来。王进喜走上前去,动情地握住刹把,像是见到久别的好朋友。

钻机虽然到了,却没有吊车,就连搬家用的大卡车也找不到。如何才能把大钻机从车上搬下来呢?

王进喜举目四望,发现今天的火车站依旧堆满了各式各样需要搬运的大机器,而吊车和拖拉机还是少得可怜,他心中立刻作出了决定。

王进喜环视一下全体队员,斩钉截铁地说:“我们30多人就是吊车、就是拖拉机、就是大卡车,绝不能等!”

大家都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打井不是看戏,就得要吃苦。”有的说:“人是活的,抬扛撬搬,凭咱工人的智慧和力量,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王进喜看见队员们思想觉悟这么高,高兴得直搓手,激动地说:“对!咱们就是只能干,不能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有天大的困难也要上!”

于是,大家拿起棕绳,搬来撬杠,垫上铁管、圆木……,慢慢地把钻机抬起来。

王进喜在劳动中主动发挥带头作用。工人们抬一趟,他一路小跑抬两趟。他还抢重的,抬沉的。队员们看到他干起活来这样拼命,更加佩服他了。铁人就是一面旗帜

在王进喜的指挥下,1205钻井队将一台台设备都从货车上卸下来。然后顾不上喘口气,又苦战3天3夜,把钻机搬到井场,把所有的设备都组装起来。

4月11日,王进喜带领的1205队经过昼夜奋战,终于将40多米高的井架矗立在茫茫大荒原上。

此时此刻,大家都累坏了。小伙子们手磨破了,肩压肿了,腿也累得不想动了。许多人一倒下,还没有来得及脱衣脱鞋,就响起了鼾声。

半夜里,王进喜悄悄爬了起来,看了一眼身边正在沉睡的队友,然后轻轻披上老羊皮袄,摸起一把铁稿,来到井场。

王进喜在黑暗中看了一眼那巍然耸立的井架,顿时来了精神。他找了块平地,在上面燃起篝火,就甩掉皮袄、棉衣,刨起泥浆池来。

天气异常寒冷,王进喜却全不在意,他干得十分起劲。

干着干着,王进喜忽然发觉身后也响起铁镐声,他回头一看,脸上露出笑容。原来,队员们不知什么时候也赶来了。

钻机安装好以后,王进喜和他的队友们又遇到了新的困难。1205队使用的旋转钻,工作时需要大量的水。由于水管线没安装好,因此钻机无法开钻。王进喜去要罐车,调度室说要等3天。

铁人王进喜一刻也不愿意闲着。他又一次将他的队员集合在一起,斩钉截铁地说:

活人不能叫尿憋死。还是那句话,有也上,无也上,创造条件上!就是尿尿也要开钻!

王进喜的这番话让大家深受鼓舞,于是,大家纷纷从各处找来脸盆、扁担、水壶、灭火器外壳,开始动手端水、挑水。

大庆的春天,小湖里的冰层依旧很厚。王进喜和他的队友们用大撬杠在冰层上“咚咚”砸了起来。一杠子下去,虎口震得生疼,冰上却只有一个细小的白点。

王进喜有些生气地脱去上衣,“吭哧吭哧”地使劲砸。他累得满头大汗,才砸出一个碗口大的洞。王进喜的队友们看到王进喜这样苦干,也纷纷抡起大撬杠砸冰层,终于在冰层上砸出一个大洞。

王进喜和他的队友们开始用大桶小桶脸盆水壶往井场送水。

会战指挥部的干部们知道这件事情后,也纷纷拿上工具前来帮忙。马家窑一带的老乡们也深受感动,主动前来参战。很快就组织了一支100多人的运水大军。有些人实在没有盛水的东西,就把刨下的大冰块扛在肩上,送到泥浆池里。

就这样,他们一天一夜就端了50多吨水,足够开钻使用了。

王进喜来到大庆油田后,住在当地老乡赵大娘家里,可钻井队进屯后,他只在赵大娘家住过一天,就再也没回来睡过觉。

赵大娘感到很奇怪,忍不住问住在她家的孙秉科,“王队长这几天干什么去了?这大冷的天怎么也不回来睡觉?”孙秉科解释说,这是我们王队长的习惯,工作一忙他就没黑夜没白天了。

井架立起来以后,赵大娘还是没有看见王进喜的身影,她的心中不免有些担忧。

心地善良的赵大娘有些不放心王进喜的身体,她就做好饭,提着柳条篮子来到井上看王进喜,想叫他吃上一顿热饭。

赵大娘在井场看到许万明,许万明把大娘领到发电机旁的一个泥浆槽子边,大娘看见王进喜正躺在里边睡觉。王进喜身下铺的是一些羊草和一条被子,身上盖着老羊皮袄,头下枕着一个铁疙瘩。

赵大娘看到这幅场景,心中十分感动,感慨地说:“我活了大半辈子,除了那些打鬼子打土匪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人外,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人。唉,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

这件事立即反映到指挥部。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指挥宋振明听完汇报高兴地说:“大娘叫得好,王进喜当之无愧!我们要立即向上级汇报!”

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听到关于“铁人”的事迹后,他深受感动,当即说:这是一个好典型,我们就借用老百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叫他王“铁人”。

余秋里还十分兴奋地说:“王进喜代表大会战的方向,铁人就是我们的旗帜。大会战的第一个英雄就树他。”余秋里说大会战需要铁人

1960年4月9日,大庆油田第一次技术座谈会在安达铁路俱乐部一个大会议室召开。

会场没有主席台,只是在中间摆了几张桌子,周围一圈一圈坐满了人,墙上则挂满了各种图表。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工人、专家、教授、技术人员和各级干部,与会人数达到500多人。

会议开得很成功,与会代表都畅所欲言,场面十分热烈。

最后一天,余秋里作总结。他在总结中说,大会战的目标,就是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在讲到怎样完成任务时,余秋里提高了声音,大声说:

我们必须具有猛攻猛打、雷厉风行、严肃认真、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刻苦耐劳、艰苦奋斗、顽强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共产主义风格。

最后他又充满激情地说:

总之,我们每个队、每个单位、每个人,都要有革命战争时期那种敢于冲锋陷阵、英勇牺牲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压倒的气概!

说到这里,余秋里忽然大声问:“王进喜来了没有?”

王进喜这时候正聚精会神地听余部长讲话,突然听到部长喊自己,立刻站起来说:“来啦!”

余秋里面带微笑,很亲切地对他说:“来来来,到中间来,叫大家看看!”

王进喜有些害羞,最后被一个干部拉到中间。余秋里指着他,声音洪亮地说:

这就是王进喜,大会战中的第一个英雄,我们的王铁人。他来到这里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最高纪录是多少。钻机到了,没有吊车拖拉机,他就带领全队靠人拉肩扛把钻机抬了上去,立了起来。为了工作,他连续54个小时没离开井场,把自己买的摩托车用来跑配件,这是工人阶级的高度觉悟。房东大娘管他叫“铁人”,这是一个非常光荣的称号。因此,会战指挥部号召参战的全体职工都要向铁人王进喜同志学习,学习他的高度阶级觉悟和共产主义风格。

讲到这里,余秋里带头举手高呼:“向王铁人学习!向王铁人致敬!”全场的人都深受感染,都站起来跟着余秋里高声呼喊。

等到大家平静下来的时候,余秋里又充满激情地说:

铁人来自大会战,大会战需要铁人。有了这样一批人,困难再大会战也能打下去,必然夺得胜利。我们要人人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都来做铁人,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把“贫油落后”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为大会战立功!

这时候,会场上的人们都很激动。几位领导带头把王进喜抬了起来,然后绕场一周,在场的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

这次会议开完以后,各单位都纷纷开展学铁人、做铁人的活动。1205钻井队为此深受鼓舞。钻井队指导员孙永臣在学习会上对大家说:“铁人出在我们队,我们队更要人人学铁人,人人做铁人。咱1205队个个都是英雄汉,人人要在困难面前当英雄,不松劲,不退坡,决心实现已定的目标,打响会战第一炮。”王进喜奋勇以身压井喷

40多年之后,“铁人”的大徒弟周正荣回忆起第一口井开钻的情景时,仍然十分感慨。他充满敬意地谈起了师父王进喜。

周正荣动情地说:

当时钻机设备已经装好,准备开钻,正值这个关键时刻,没有水管车、水供不上。怎么办?铁人带领大家到一里外的一个水泡子,用脸盆端水,一条取水长龙,源源不断地把水运送到了井场。就这样,55吨水保证了第一口井的准时开钻。大庆开发的第一口井是王队长带领我们打的。从安装钻机到完钻,他一连7天7夜没有离开会战现场。

当瑰丽的朝霞染红高高的井架时,大钻机已经喝足了水。满身冰泥的王进喜一个虎步跨上钻台,仔细检查着机器。

王进喜身披朝霞,用洪亮的声音大声说:“开钻!”

只见刹把一按,机器隆隆转动起来。千里荒原也被震得晃荡起来。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正式开钻了。

萨中指挥部也借55井开钻之机召开了一次向铁人学习的现场会。参加会战的各大局的先进钻井队,都派来了“观察员”,以便学习1205队的经验。

在会场上,王进喜站在一个钢丝绳的滚筒上,神情十分激动,他大声说:

我一到大庆就想开钻,恨不能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黑天盼,白天盼,这一天终于到了,我们一定要狠狠地打,细心地打,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把萨55井打好。创出一个全国高纪录,向党报喜!

正当大家都兴奋不已的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开钻不久,就遇上漏层。这漏层就像一个无底洞,水一进去就被吸干。有些工人开始泄气了,说:“我看这第一口井是钻不下去了!”

王进喜咬紧牙关,说:“漏洞漏出多少,咱端多少,拼死拼活也要把这口井打出来!”

王进喜和他的队友们又开始端水了。附近的小湖舀干了,村里的水井也给掏得底朝天。他们又在离井场好几里的地方找到一个小水塘。

送水的队伍排成一条长龙,源源不断地给钻机送水。王进喜一会儿守在钻台上打钻,一会儿端水,两只裤腿沾满油泥,冻得硬帮帮的!

“开钻了!”一声响亮的吆喝再次惊醒沉睡的原野。

1960年4月14日,当地下的漏层被堵住的时候,人们手里的脸盆、水桶还没放下,王进喜的一声呼喊,就把大家的视线汇在高高屹立的井架上。队员们迅速各就各位,钻台上的气氛十分庄严。

王进喜屏住呼吸,用力一拉刹把,机器隆隆转动起来。王进喜眯着布满血丝的眼睛笑了,全队的人都笑了。他们都用充满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大钻机。

萨55井开钻后,王进喜工作起来更加废寝忘食,几乎是日夜围着钻台忙碌。工人们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感到很心疼,为了让队长能休息,特意给他在井场挖了个地窖子,可王进喜很少有时间进去休息。

在王进喜的带动下,全队工人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4月19日上午,萨55井喷出乌黑闪亮的原油。

萨55井是大庆会战的第一口井,也是1205队胜利打完的第一口井。

王进喜和他的队友们打完这口井只用了6天时间,质量达到全优标准。他们实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是铁人王进喜和他的队友们创造的奇迹。

4月28日萨55井正式喷油。

这一天,不但上级领导、附近井队的工人代表都来参加,就连周围几个屯子的乡亲也都来看热闹。井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好似集市一般。

当黑色的油柱腾空而起时,人们都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整个井场沸腾了。人们笑啊,跳啊,大皮帽子一个接一个扔上天空,许多人激动地流下热泪。工人们一下子涌向王进喜,抱起王进喜,将他高高地抛了起来,抛了起来……

这第一口油井于5月20日正式投产,日产原油19吨,最高日产曾经达到过113吨。几十年来已为国家生产原油近20万吨。

1205队打的第二口井是油田试验区“开山井”。

巨大的钻井平台上,钻杆在飞快地旋转着,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响彻整个大草原。人们都在紧张地忙碌着。

王进喜此时腿上有伤,队员们就不让他工作。王进喜只好坐在井台边的大套管上,拐杖靠在大腿边,一面打着手势,一面大声指点着那些技术不熟练的青年工人。

钻杆打到700多米时,突然出现异常情况。回浆越来越多,还带着大片片的油花和气泡。王进喜顿时皱起了眉头,他知道这不是好兆头。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钻机上70多斤重的方瓦被冲得腾空而起,强大的高压液柱突然冲出井口,王进喜预感到要发生严重的井喷。

王进喜十分清楚井喷的危害。井喷是钻井生产中最大的事故,爆发时像小火山一样。井喷的后果是轻则机毁人伤,重则地塌井陷,甚至连几十米高的井架和钻机也会被一口吞到地底下去。

王进喜看到形势危急,不顾自己腿部有伤,十分坚定地对大家说:“现在情况万分紧急,就是搭上命也要压住井喷。”

要想压住井喷,唯一的办法就是往泥浆池中加水泥和黄土。王进喜迅速组织大家搬来水泥往浆池里倒。几十袋水泥和黄土转眼间就被加到了泥浆池里。

可是,在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大量的水泥沉入到池底,泥浆溶和不好,还糊住了池底的上水管口,抽不上水来。偏偏现场又没有搅拌机,连泥浆枪也没有。

在这危难时刻,王进喜似乎忘掉了自己的腿伤,毅然扔掉双拐,纵身跳进两米深的泥浆池中,然后手划脚蹬,用自己的身体搅拌起泥浆。

在他的带动下,又有7个人跟着跳进泥浆池中。他们用身体搅和,用铁锹翻拌……

王进喜腿上的伤口,被冷水一激,疼得他直哆嗦。他的皮肤被泥浆里的火碱烧红了,手上、腕上、踝部也被烧起一个又一个的大水泡。

王进喜不顾浑身的疼痛,他双手不断地扑打,双脚不停地踩踏。在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全然忘记了自己,脑海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舍命也要治住井喷,拼死也要保住国家财产!”

经过整整3个小时的紧张搏斗,上水管线终于通畅了,泥浆比重升高了,井喷也终于被压住了。在场的人全都松了一口气。

这时,仍在池子里的王进喜已经精疲力竭,伤腿上的绷带纱布早已被泥浆冲掉,腿上的伤口被泥浆浸泡后已经变得血肉模糊。他的身上也被泥浆中的烧碱烧出了血泡。

大家刚把王进喜拉上来,他就昏了过去。

在场的人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对铁人王进喜充满敬意。

在这种生死关头,王进喜又一次表现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铁人精神”。

领导大庆石油会战的余秋里,概括“铁人精神”时,说:

“铁人精神”,概括地说,就是:为国分忧、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的认真负责精神;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当了干部还是个钻工,永做普通劳动者、廉洁奉公的公仆精神;同志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团结友爱精神等。

举报

热门好书,快上车!

  • [现代]老公,不要了,呜呜……人家都快舒服晕过去了
  • [现代]死鬼, 受不了了……你慢点!
  • [现代]别这样用力的拱,我屁屁好痛啊!
  • [现代]想睡我女人,就看你有没有这本事!
  • [历史]爱妃你怎么能背着我干这种事
  • [奇幻]穿着暴露的美女整天晚上来撩我。
下载黑岩阅读APP,红包赠币奖不停
+A -A
目录
设置
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