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援助:中国人民解放军派部队援老抗美

三、中国再次援助老挝 领取口令

发布时间:2019-06-25 10:48:00

●驻地周围非常热闹,军乐声、锣鼓声、鞭炮声和口号声连成一片,四周的墙壁上贴满了巨幅标语。

●有的战士抬石块扭伤了脚,有的被石料砸破了手指,有的磨破了肩头,还有的因为过度劳累昏倒在工地上……

●一个战士拉动了一根青藤,震动了树上一个超大的马蜂窝。顷刻间,一群马蜂就像战斗机似的飞向战士们。

● 中国再次援助老挝毛泽东考虑增派援老部队

1968年一个春天的早上,北京中南海沐浴在一片明媚的阳光里,这个时候,毛泽东刚刚醒过来,来到院子里活动身体。

丰泽园内传来清脆的鸟叫声,毛泽东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就向丰泽园外走去。

这时,秘书送来一个批件,内容是关于派遣部队援老抗美的事。

中国从1961年就开始帮助老挝修建公路了,之后又派出以段苏权为团长的工作组。毛泽东对援老的事情很关心,但他没太过问具体的细节,他只是在宏观把握,从战略上考虑。

中国援助老挝修筑公路,并非一般民用,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尤其是美国把罪恶的黑手伸向老挝,中国有必要保障邻国的安全。

毛泽东觉得,援助老挝修筑公路,美军一定会想办法破坏,可能会派遣大量的轰炸机来袭击中国的工程人员,袭击向南延伸的交通网络。

那要不要派工兵部队?派高炮部队?派警卫部队?派后勤运输部队……毛泽东在凉凉的微风中思考着这些问题。

对于是否要派部队到老挝,总参谋部和国家交通部已经协商,中央和国务院也拟同意由总参和交通部共同领导。

毛泽东看着总参谋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觉得他们分析得在理,任务也很明确,一切就等自己最后的命令了。于是,毛泽东深深地吸了口凉气,提笔在文件上批示。

1968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老挝爱国阵线中央委员会、老挝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寮双方关于修建公路(磨憨―孟赛―孟夸)问题的会谈纪要》。

8月16日,毛泽东签发命令,由援越筑路的中国后勤部队五支队组成筑路指挥部,率4个工程大队、云南省第一民工总队以及防空、警卫和后勤部队共2万人,向老挝挺进,担任筑路任务。第五支队奔赴老挝

1968年8月份,一天清晨,红红的太阳刚刚升起来,大批的云南民众聚集在第五支队驻地两旁,欢送第五支队奔赴老挝前线。

指挥部新闻资料摄影员苏自林目睹了这场热烈的欢送场面。这天他起得很早,身背120、135两部老式相机和笨重的101闪光灯,在军用三轮摩托车的护送下,往返部队与群众之间。

原来,毛泽东下达向老挝挺进的命令后,第五支队首批部队准备离开驻地奔赴老挝。

驻地周围非常热闹,军乐声、锣鼓声、鞭炮声和口号声连成一片,四周的墙壁上贴满了巨幅标语,映入眼帘的是:

热烈欢送援老抗美部队指战员奔赴前线!

热情支持老挝人民抗美救国斗争!

战士们怀着坚定的信心从云南玉溪出发,部队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政府、沿途老百姓的热烈欢迎,还有的人端出茶水供战士们饮用。

经过一路的跋涉,第五支队首批部队到达云南勐腊县和老挝交界的磨憨村寨,在那里进行了短期培训。主要是了解老挝的基本情况,各派之间的关系和战争态势以及简单的日常用语。

对于中央军委所规定的各项纪律,战士们在援助越南期间经过3年实践,已经能自觉遵守了,如今到老挝,他们更会严格遵守。

在磨憨村寨,为了完成党和政府交给他们的任务,援老抗美指挥部召开了第一次党委会,就出国批次、工程任务、防空保卫、后勤保障以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

9月8日,援老抗美部队分批分期从磨憨出发,由此进入老挝。老挝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老龙族、老听族、老松族3大族系共68个民族,老族(老龙族)是这个国家的主要民族,占全国人口的70%。

老挝当时非常穷,根本没有现代化工业,更没有铁路和出海港口,在美国侵略老挝期间,公路和骡马路是交通的主要干道。

战士们第一次从磨憨边境跨进老挝国土,到了那里,也就意味着时刻都有战争的危险。为了预防美国飞机的空袭,战士们将车辆进行了伪装,防空网把军车罩得严严实实,车上还插着一些树枝、芭蕉叶子。

进入老挝之后,战士看到一片片荒芜的土地,一座座低矮简陋的草棚和阁楼式的木屋;大街上行走着贫弱的老百姓;很少见到像样的道路,很多都是自然形成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难走。

援老抗美部队就要在这杂草丛生、荒山原野里开山修路、挖建涵洞、架设桥梁,任务相当艰巨。

后勤保障部队为了确保物资供应,有长年运输的汽车2600多辆,900多匹骡马,将大批筑路所需钢材、水泥和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工地。

为了能及时把援老物资运到目的地,国内铁路和公路上的火车和汽车一直在不停地输运,这些并没有让老挝掏一分钱。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也不好,而且也遇到了自然灾害,可全国人民为了支持老挝抗击美国侵略者甘愿无私付出。援老战士抢修战略公路

部队进入老挝以后,摄影员苏自林到各大队进行采访,他看到了一幕幕令他感动的画面。这天他采访了一个英雄的连队,战士们在艰难路段奋力施工,响亮的口号传遍了山野。

在白天,战士们为了减轻美机空袭建设工地,他们派出少数人员做好施工的一切准备,一到晚上,指战员都紧张地投入施工,

战士们的口号是:与美军抢时间、争速度。为此,他们不停地奋斗在建筑工地上,有的战士抬石块扭伤了脚,有的被石料砸破了手指,有的磨破了肩头,还有的因为过度劳累昏倒在工地上……

尽管战士们吃尽了苦头,可却没有一个人喊过疼,说过累。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体现了中国军人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战士们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和过往车辆,不管是大雨滂沱还是烈日炎炎,都要冒着美机轰炸的危险,争分夺秒地铺设道路。

如遇山体滑坡、路段塌方就更加艰巨,既要受到时间的限制,又要完成大批量的土方清除和重修工作。这些画面都被摄影员苏自林记录下来了。

有一天,天空滂沱大雨,闪电雷鸣,苏自林去采访一个正在突击抢修塌方的连队。战士们正冒着倾盆大雨,脚踏泥泞的山土,埋头苦干!

战士们一锹一锹地铲,一车一车地推,要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大的工作量。他们顽强的意志、超常的耐力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影响和感动着老挝人民。

战士们刚到老挝时,觉得这个国家的战争创伤要比越南小得多,走了很长的路也没有看到硝烟和弹坑,只听见飞机在头上嗡嗡的飞。

一个有经验的老首长就说:“越南空中比老挝紧张,老挝地面比越南复杂。”

但是,没过几天就看见美机俯冲下来,顷刻间,地面上就火光一片,大家这才意识到老挝紧张的局势和修筑公路的艰难。

老挝人民对战士们非常友好,他们热情欢迎中国指战员到他们家里做客。中国部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爱护老挝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处处感动着老挝人民。

战士们为了帮助老挝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他们在施工道路两旁还修建了很多造形各异的“友谊亭”。

“友谊亭”成了当地百姓长去的地方,在亭内摆放各种图书、画报和茶水,部队抽调医务人员和理发员为过往群众无偿服务。

有一天,摄影员苏自林采访拍摄部队某分队设立的友谊亭。那里面坐满了老挝男女群众,有的青年在翻看画报,有的少年在接受我部队文化教员传授的文化知识,旁边还有理发员为一中年男子理发。

苏自林询问一位喝水的老年群众:“您对我们设立的服务项目有什么意见?”

对方翘着大拇指高兴地说:“你们不仅为我们修路、打击空中强盗,还为我们生活小事着想,你们无私地服务大大地方便了我们,尤其是老人、小孩,我们从内心里感谢你们!”

还有一次,苏自林采访了施工部队某连设立的友谊亭,部队医护人员正在给老挝一位老年妇女看病,旁边还有两位陪同的老挝妇女。

苏自林询问两个老挝妇女说:“您们对我们的服务是否满意啊?”

两人通过翻译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好人。中国军人不贪财、不贪色,还处处提供无偿服务……”她们非常感动。

小小的友谊亭,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仁义之师、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宗旨援老部队组织文艺宣传队

一天,部队文工队为部队某团和驻地老百姓演出,队员们还没有吃晚饭,老挝群众就早早地来到了演出现场。很多人是走了10多公里的山路前来观看演出的。

原来,援老部队在紧张而又繁忙的施工、作战的同时,还组织文艺宣传队为部队和驻地群众慰问演出。

苏自林采访了几位打着火把前来的老松族的年轻人,苏自林问他们说:“你们是怎么到这里的?”

两个年轻人回答说:“为了观看这场演出我们翻越了3座山头,走了15公里山路啊!”

驻地群众来到这里后虽然汗流浃背,却感到无比的兴奋。几位穿得很漂亮的苗族妇女,她们像过节一样,穿戴颜色各异的服饰,手提马灯,站在一起看演出,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一个苗族妇女兴奋地说:“我特别喜欢中国剧团的演出,虽然大都听不懂,但看着热闹、亲切。中国的演员了不起,男的帅气,女的漂亮!”

当时,为群众表演的演员都是从玉溪专区滇剧团、花灯剧团等文艺团体精心挑选出来的。那些男演员都是从部队基层抽调的文艺骨干,女演员还上过专门的表演学校。

文工队的演出任务非常多,援老部队驻地分散且战线拉得很长,全线几十个演出点文工队都要跑到。老挝的交通很不便,没路的时候,文工队就身背乐器、道具翻山越岭赶到演出场地。他们天黑之后就紧张地投入演出,很少有休息的时间。

那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看演出,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当时部队所在地站满了哨兵,他们不仅要防止空中飞机偷袭,又要防止地面美特的破坏。

美国飞机来捣乱的时候,战士们就立刻熄灭舞台灯光,有时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疏散群众。

每次演出中都会遇到几次防空警报,常常一台节目通常要停演两三次,可群众并没有怨言,只是更痛恨美国的飞机了。摄影员苏自林采访老挝百姓

摄影员苏自林为了拍摄资料照片,在一名宣传干事和一名翻译陪同下,前往当地老百姓家里访问。能和当地百姓交流是他最兴奋的事情。

翻译在途中对苏自林说:“老挝人非常温和、善良,待人真诚、礼貌,见面和分别都要打招呼,双手放在胸前行合十礼……”

宣传干事也说:“在老挝,客人进门应走前门,进屋要脱鞋,席地而坐,男的盘膝,女的并膝把脚侧放一边。”

苏自林认真听着,并说:“入乡随俗啊!”

苏自林首先采访的是一位姓吴的60多岁的老大爷。老大爷很热情,他对小女儿说:“快给中国客人倒上茶水,把水果也端上来让客人尝尝!”说着,又从抽屉里找出一包香烟递给苏自林等人,而他自己则拿起烟袋吸着。

老人感慨地说:“活到这么大还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白天黑夜为我们修公路、打强盗,还要抽出时间帮我们做农活,干好事。你们真是大好人,我要写信给参军的儿子,向中国军人学习!”

苏自林对老大爷说:“中国和老挝历来都相互帮助,兄弟有难,前来做一些事情是应该的!”

老大爷的胡子颤动着,许久才说:“还是中国好啊,不仅是好邻居还是好朋友!”

聊了一会儿,苏自林决定为老大爷一家人拍几张照片。老人听了很高兴,马上召集一家人到院子里让苏自林拍。在照片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

苏自林等人要走的时候,老大爷有些恋恋不舍,从家里拿出土特产让他们拿回去尝尝。苏自林婉言谢绝了,并说道:“大爷,我们部队有纪律的!”

苏自林等人走得很远了,老人还在自家门口的土堆上目送他们。

苏自林又采访了一对夫妇。男人的妻子很贤惠,家里大大小小的活都是她一个人干,并细心照料着伤残的丈夫。当苏自林到他家的阁楼上坐了几分钟后,男人的妻子才从后山背着一捆砍柴回来。她一边擦着汗,一边热情地和客人打招呼。

男人看着妻子又看看自己的伤腿,开始叹气,对苏自林说:“我这条残腿是在前线被美国鬼子的子弹打伤的,现在行走不太方便,一到阴雨天,伤口就酸疼得厉害,农活、重活基本上干不了,全靠我的女人,真是委屈她了……”男人擦擦眼泪,继续说:“驻地解放军对我家特别关照,经常有战士帮助我们做农活,修盖房屋,还送来中国画报。”

男人的妻子领着客人参观贴在正厅隔板上的人民画报。男人就在不远处指着毛泽东的照片,伸出大拇指,用刚学会的中国话慢吞吞地说:“毛主席……毛主席!他真的很伟大啊!”

从那户人家出来后,苏自林接着采访了一位中年寡妇。当时她正在家里纺织一块布料,见有客人来了,就连忙放下手里的活,为客人倒茶。

妇人笑着说:“在我们这偏远山区,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缝制的。”

老挝老族服装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相似,男着无领对襟上衣,下穿沙笼式裤子或长筒宽脚裤,女穿无领斜襟上衣,下穿筒裙。

翻译在一旁对苏自林说:“她是一位拥军模范,丈夫早年牺牲在战场,如今两个儿子又上了前线,她孤独一人,然而身体却很硬朗。她乐观开朗,不仅生活自理,还天天为前线的战士纺织布料。”

妇人对苏自林激动地说:“真的很非常感谢驻地中国军人,你们隔三差五帮助老人做一些重活,修理农具、房舍,还时常送一些罐头之类的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老人稍有不舒服,部队军医就及时前来诊治,真不道该怎么报答你们啊!”

这个时候,她家里的老人把苏自林当成亲人,边说边忙着拿吃的招待客人。

说话间,有两名驻地战士背了两大捆砍柴送到他们家。老人对他们像儿子一样亲,热情地叫着他们的名字,送上茶水,拿出凳子让他们坐。

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苏自林马上举起相机抓拍了这个镜头。后续部队踏上援老征程

1968年10月2日,第五大队首批部队挺进老挝后,第二批部队二营及三营也出发了。出境时,部队首长和地方干部在边境检查站为他们送行。

战士们浩浩荡荡地踏上了老挝的征途,大家沿着一条马帮道行进,路上还能看见一些老挝人,有赶马的,也有肩挑背负的。

部队向导告诉大家:“这些人是到我国孟腊、景洪等地进货回来的老挝商人,货物有食盐、布匹、药品及日用品等。”

10月2日这天,战士们足足走了30多公里路。到晚上,他们就在路边宿营,黑暗中不时传来�人的狼叫声,一些刚入伍的小战士就紧紧握住手里的枪。

10月3日,第二批部队越过纳莫县城后离开马帮道,按照首批部队走过的线路,手脚并用地翻山越岭,在原始森林中摸索前进。

走着走着,前面不知道是哪个战士拉动了一根青藤,震动了树上一个超大的马蜂窝。顷刻间,一群马蜂就像战斗机似的飞向战士们。

某班长覃耀仁和他的10多个战友都被蜇了,大家被这突然的“袭击”打乱了队形。他们连忙砍下灌木枝来拍打,就仿佛和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

可恶的马蜂折腾了一阵就飞跑了,一个战士就开玩笑说:“我看,马蜂们肯定得到了命令,命令说这是中国部队是来帮助我们打击美国的,我们不能这样对待客人啊,哈哈!”

另一个战士捂着被蜇伤口说:“我看这破坏了两国的传统友谊,太不友好了!”

刚才的那个战士说:“对对,严重的国际问题,说不定是被美国收编了!”

后来经检查,发现共有30多人受伤,被蜇处都肿成大包,剧烈的疼痛使他们脸色苍白。但大家带着身上的伤,边说边笑,继续往前赶路,10多分钟后到达了驻地。援老部队攻坚老西线公路

10月3日晚上,战士们到驻地后开始宿营。连续几天的急行军,战士们已经很疲惫了,虽然也是露天宿营,但他们心里却很安稳,晚上睡得特别香。而二营和三营干部就到团部参加军事、施工和政治工作会议。

10月4日,二营和三营战士们在老挝迎来了崭新的一天。团部命令他们马上投入到建设任务中去,和先前到达的第一批部队一起并肩作战。

开工命令下达后,爆破声响彻山谷,久久地回荡在老挝大地,打破了这里原始平静的世界。二营和三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根据上级的安排,第五大队入老挝修建的第一条公路被称为老西线。这条公路北起尚勇边境检查站到孟纳莫,从孟纳莫向西至会晒省的琅南塔,再从孟纳莫向南至芒赛,全长105公里,为5级砂石路。

从孟纳莫到芒赛的全长56公里,由二十七、二十八等3个大队承建。二营和三营到达后,也马上投入建设中,某班长覃耀仁所在二营的任务:是在18公里内,建3座桥。

10月4日晚上,二营长叫覃耀仁去灭掉那一窝可恶的毒马蜂,他二话没说去了。覃耀仁摸黑爬到蜂窝处,听到周围响起一阵低沉的嗡嗡声。他马上用一个麻袋慢慢地从下往上将蜂窝装进麻袋,迅速扎好袋口,砍下树枝就跑回来了。

在忙碌中,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施工正在紧张地进行着。但大家苦中作乐,仍然能保持高效的工作热情,时而还会想起被马蜂蛰的趣事。

在老挝境内,下雨是常有的事情,天空经常弥漫着浓浓的水汽。在这样的天气里,战士很少能穿到干燥舒服的衣服,连做饭的干柴都很少;空中常有美机出没,地面又有特务袭扰,条件十分艰苦。

老挝的山路崎岖不平,部队在雨水中还要向望不到边际的森林地段施工开进,虽然很多战士都有雨衣,但背包和草绿色的军装已经和皮肤粘在一起了,在森林里还经常出没蟒蛇。

中国援老部队积累了在越南丛林中修路、作战的经验,这次到老挝来修路很快就适应了。但毕竟是异国他乡,在风俗习惯和生态环境上总有较大的差别,战士们在修路的同时还必须多了解老挝。

第五大队的战士们在风雨中向森林挺进,从部队领导到每个战士,他们肩上都扛着重重的施工器材和生活用品。在森林里,战士们找不到像样的道路可走,只有泥泞的小道上攀登和缓慢的行进,有时候路滑,一些战士就会跌倒在泥水里。

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很明白,这也是在与美帝国主义侵略者抢时间,争速度,只有抢先一步才可以防止美机破坏。很多战士都是先施工,后生活,部队只留很少一部分人负责战士们的生活。

当时有个战士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军人家在何方?

军人的饭锅就垒在脚背上。

参天大树耸立在勘测好的道路上,我要立即砍伐!

荆棘、乱石横卧在预定的道路上,我要彻底清除!

全支队战士硬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修通了老西线102公里的汽车便道,为修筑正线创造了条件。

汽车便道修通时,老挝已经进入旱季,是修筑公路部队的黄金时期。筑路指挥部及时抓住这一黄金季节,调整部署,全面展开正线施工。

各大队在各自负责的20~30公里地段上,进行科学分工,密切协作。他们集中人力和机械,首先突击路基石方。在指挥部统一组织下,各部队积极开展了比速度、比质量的竞赛活动,有效地加快了施工进展,提高了工程质量。

某队一营与技术营配合,实行机械集中定点作业,劈山填谷,仅用17个工作日就完成了2公里多的路基土石方,计4000多立方米。

担任备料任务的分队,采取就地取材和开辟场外料场相结合的办法,保证了每公里路段所需的2200立方米石料的及时供应。在铺砌路面底层时,战士们从日进30米很快提高到68米,以后又提高到214米。

施工部队还虚心向民工大队学习,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手推车、滑土车和打夯机等简易工具,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经过精心施工,所修公路达到了:路基坚实、路面平整、边坡整齐、桥涵稳固、整体美观的设计要求。

此外,在援老筑路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模范地执行中央军委颁发的《援老人员纪律守则》和筑路指挥部的有关规定,虚心向老挝人民学习、爱护老挝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可以这样说,在当时,部队除了喝老挝的水外,其他东西都是从国内运来的。

举报

热门好书,快上车!

  • [历史]一觉醒来,嫂子一丝不挂躺在身边
  • [历史]久等了,我们这就开始
  • [玄奇]我是个缝尸匠,缝了一具女尸后,她却……
  • [历史]太子别啃了,我都松了…
  • [现代]既然都穿这么性感了,跟我一块躺棺材里吧
  • [现代]穿着暴露的美女整天晚上来撩我。
下载黑岩阅读APP,红包赠币奖不停
+A -A
目录
设置
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