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丰润微微抬手,百姓们立马住嘴。
“更何况,我记得没错的话,刘夫子你自己也是平民出身吧?”
“刘夫子当年不也是寒窗苦读,年过半百时才得到京中权贵的赏识与引荐,在皇宫里面谋了一份差事。”
“如今,刘夫子竟然站在这里瞧不起其他同样平民出身的人,真是可笑啊。”
“你——”刘夫子恨不得将后牙咬碎,“你莫要在此强词夺理,老夫那是遇上了贵人,命中如此。”
“可他们不会!”
“哦?”周丰润把玩着侍女的头发,笑的随意又嚣张,“你怎么知道,我就不能是他们的贵人?”
“呵。”刘夫子啐了一口,“你凭什么以为你有那么大的本事,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改变他们的地位?”
“凭什么?凭我牛逼,不行?”
“粗俗!粗俗!你这个粗俗的纨绔!”
刘夫子气得跳脚,随即想到什么,他突然冷静下来。
“等老夫回京都上报太子,无论是你们这群平民,还是给他们开书院的你,都死罪难逃!”
“一群刁民,听闻皇上如今病重已经卧床不起一个月,太子可是马上就要继承皇位了。”
“届时,太子成了新皇,老夫想要诛你们九族不过就是太子一句话的是。”
“太子?”周丰润在心里冷笑,他那个无脑的皇兄,可知他这位恩师打着他的旗号给他招惹灾祸呢?
“如今皇上只是身体不适,择日便可康复,你这么说,实在咒皇上吗?”
“你是太子的人,还是说,这就是太子的意思?”
“太子想要皇上身死于病?”
皇室中,最忌讳的便是此事。
皇上虽然最终都会将皇位让于皇子,但绝对不允许皇子有这么大的野心想踩着自己的尸体上位。
如今京都关系错综复杂,皇帝重病闹地人心惶惶。
刘夫子以太子的旗号在这里祸从口出,若是被京都那边的有心人听了去,绝对要参太子一本。
当然,他不介意来阵风,将这件事吹过去。
就在他想要发作时,一位花白胡子的老者突然出声,“少爷,算了吧。”
老者抹了把眼泪,声音哽咽,“我知道您想为我们好,但我们也不想让您为了我们得罪太子。”
虽然少爷很厉害,但那可是太子啊,是未来的皇帝。
要是惹怒了他,少爷没命的!
“对,少爷,这书我们不读了,不就是没文化,起码我们现在已经吃饱穿暖了,生活幸福的嘞。”
“这书有什么好读的,哪有肉包子香,既然朝廷不让咱们读,那咱们不读也罢!”
“没错,我们不想少爷因此受了牵连,少爷对我们已经够好的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嘴,周丰润看着他们,神色莫名。
良久后,他没有回应刚才说话的大人,而是看向瑟缩在学堂门口的孩子们。
轻声问道:“你们,想读书么?”
孩子们纷纷愣住,他们年纪小,脑袋瓜子想不了那么复杂的事情,但他们也明白他们再读书的话会给人添麻烦。
半饷,为首最大的一个孩子开了口,“少爷,我们不——”
“想好了再回答!”他的话还没说完便被周丰润厉声打断,“你们只有这一次机会!”
周丰润的神色是从未有过的严肃,整个书院的气氛也冷凝起来。
很多原住民突然想起,当年,哪怕是这位少爷被打的半死不活地来到这块凄凉地时,也是笑嘻嘻的。
不知过了多久。
一个五六岁大的小孩子抓着被刘夫子撕烂的书本,突然“哇”地一声哭出来。
“我想读书,少爷哥哥,我想读书,求您继续让我们读书好不好。”
孩子的哭声瞬间感染了所有人。
他们苦了大半辈子,现在日子好不容易好起来。
他们大字都不识一个,就希望孩子能有个读书的机会好好成人。
他们就是没投个好胎,贫苦了些,怎么就低人一等了。
“少爷,我想读书!”大孩子大胆地说了出来。
“我也想!”
“我们也想!”
稚嫩的声音此起彼伏,却格外的坚定。
周丰润笑出声,扬起手鼓掌,“好,好,好。”
“想读,那咱们就读!读个够!”
突然,他猛地一甩折扇,“刘胜何在?”
刘胜笑嘻嘻地踏步上前,“小的在!”
周丰润冷笑一声,看着刘夫子,声音如同淬了毒,“刘夫子在我边睢县闹事在先,诅咒皇上在后,把他给我关起来。”
“是!”
刘胜立马带人上前,抓住刘夫子的手将他困住。
刘夫子惊了,疯狂地挣扎着,但他已年过半百,怎么可能敌的过一众壮汉?
“你不能动我,我是太子的人!”
“你一个小小的平民,有什么资格随便处置太子的人?”
“太子会杀了你,杀了你!”
周丰润被吵的脑袋瓜子疼,不悦地“啧”了一声。
“在我的地盘,我就是资格,太子来了也要靠边站,押下去。”
“是!”
看见这一幕,李四颤巍巍地看向旁边的人。
“老爷——”
没想到今天看这个热闹,一个小小的夫子闹事竟然牵扯出太子来。
还说出这般大逆不道的话。
周元正“嗯”了一声。
太子的野心人众皆知,这也是他迟迟不肯让位的原因。
有野心并非坏事,哪个皇帝没有野心?
但太子的脑子跟不上他的野心,最终也只会沦落成别人的枪。
想起刚才周丰润一呼百应的模样,他不由得叹了口气。
“李四,你说,如果换做是我,能让我的子民如此信任我,依赖我么?”
“这——”
李四不知该怎么说,也不敢说。
“不能。”周元正心里自然清楚。
百姓虽然爱戴他,那是因为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却不会如此信赖他,把他当成神一般的人物。
他做皇帝这么多年,如今却有些陷入迷境。
制度,真正服务的是达官贵族。
可真正撑起国家来的却是这些万众子民。
想起周丰润说的那些话。
“人人生而平等。”
“人人皆可读书,百姓亦能奉献家国,巾帼亦不让须眉。”
又想起百姓们对读书的渴望,以及不被允许时的悲愤、绝望。
他突然对自己几十年来的治国方法产生怀疑。
难道——他真的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