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动脉:粉碎美军绞杀战阴谋

三、火线抢修 领取口令

发布时间:2019-06-25 10:43:20

●顿时,硝烟弥漫,爆炸声,扫射声,美机俯冲投弹后拔高的尖叫声震耳欲聋;火光、浓烟,被炸起的泥土,随处可见。

●杨连第真急了:“这哪行,简直是白费工!来,咱们下水干。”

●看着美机飞走了,战士们说:“美国佬是调人去啦!”

● 火线抢修抢修三角地重点路段

1951年,以美军为首的侵朝“联合国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联合打击下节节败退,撤退到“三八线”以南。

为挽救其战场上的失败,美军集中侵朝空军的绝大部分力量,趁朝鲜爆发特大洪水之机,变本加厉地轰炸破坏我交通补给线。特别对我铁路交通咽喉,由新安州、价川与西浦所构成的三角地区,实施“绞杀战”。

为粉碎美军的企图,铁道兵第二师奉命接管三角地区的重点路段,进行火线抢修,同美国空军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斗。

9月份,美军出动飞机近900架对二师管区狂轰滥炸,投弹近1500枚;5座桥梁被炸坏,200多处线路被炸断,30多处车站遭空袭。一时间,形势相当严峻。

针对三角地区出现的严重情况,9月下旬,中朝联军运输司令部抢修指挥局前方指挥所,召开了抢修部队负责干部紧急会议,研究解决三角地区面临的实际问题。

经过研究,指挥所决定,将兵力集中到新安州至西浦的三角地区,并加强二师的兵力;为了便于指挥,加强领导,部队恢复营的建制。

二师也在专业兵员的配置上作了适当调整,以发挥各团独立抢修能力。二师从二十二团调7个线路班配属到桥梁团,以加强线路抢修能力;从第二、第十二两个桥梁团调出3个木工班配属到二十二线路团,以加强抢修桥梁的作业能力。

与此同时,二师还号召部队开展各种活动,积极解决战斗中遇到的问题。

缺少工具和材料,就号召部队用铁匠炉打制简单的抢修工具;各连组成矫轨队,搜集沿线被炸弯的钢轨,整修矫直,弥补料具供应不足。

抢修材料备料不足,就在重点地区沿线有计划地收集材料,以备抢修急需。

官兵们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就在部队中开展群众性的教学合同,能者为师,边抢修边学习,在抢修中提高专业技术。全体官兵们与美军抢时间,拼速度,奋力抢修,终于在10月7日首次打通美机对三角地区的封锁。

然而,铁路没通多久,美机就实施了更加猛烈频繁的轰炸。

10月中旬,美军“绞杀战”步步加紧,京义线万城至肃川间被炸154处,满浦线泉洞至龙源里间被炸157次,中断通车的严重情况终于出现。

10月24日凌晨,3趟军列在京义线317公里处同时脱轨。4台机车149个车皮,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像一段黑色的城墙排在两公里的线路上,目标十分明显。

现场的第二十二团二营抢修部队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起复,但因脱轨处是夜间刚抢修好的地段,经刚过去的列车重压后,路基开始松软,起复没有成功。

24日8时许,8架美军飞机飞临317公里上空,既没扫射也没投弹,盘旋一圈后返航。

看着美军飞机飞走了,战士们说:“美国佬是调人去啦!”

果然不出所料,10时左右,大批美军飞机像块黑云一样飞来,对停在317公里地区的列车进行狂轰滥炸。顿时,硝烟弥漫,爆炸声,扫射声,美军飞机俯冲投弹后拔高的尖叫声震耳欲聋;火光、浓烟,被炸起的泥土,随处可见。

从此,美军每天都出动数10架次的飞机,对这里进行猛烈轰炸,在数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带,投下的炸弹数以吨计。美军为阻碍部队抢修,还投掷了重磅定时弹,这给部队抢修造成了很大威胁。

经过几天美机轮番轰炸,铁路和车辆遭到严重破坏。仅24日至30日的7天内,一台机车被炸毁,32节车厢报废,70处线路被多次炸坏。317到319公里间的线路,许多地段已不见路基原型,炸坏的车辆横七竖八地倾斜在路基两侧,情况十分严重。

面对铁路被严重破坏和美军飞机昼夜袭击封锁的情况,担任该路段抢修的第二十二团二营的同志们,以大无畏的气概投入抢修斗争。

从24日早晨列车脱轨起,二营官兵在营长于公大带领下,发扬连续作战的拚搏精神,在美军飞机轮番轰炸情况下,舍生忘死,奋力抢修。

尽管抢修部队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和牺牲,但是夜间刚抢修好的路段,美机白天又轰炸,炸翻的车辆刚刚起复,又被炸得东倒西歪。双方展开拉锯,线路很少有通车时间,这就出现了317公里地段很难抢通的严重局面。

11月1日,铁道兵团召开抢修会议,决定进一步集中兵力打通咽喉地带,并要求贯彻持久作战方针,加强线路维修,从根本上改善线路质量;重新调整管区,加强三角地区重点地段的抢修力量。

会议还确定将二师的兵力从满浦线撤出,收缩至京义线万城至西浦间及平无线西浦至东北里间。

二师把两个团的兵力集中在美军飞机死啃不放的万城至肃川区间,兵力达每公里达244人,进行突击抢修;同时,铁道兵团又增拨了38台汽车支援,加强物资保障。

由于加强了抢修力量,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全体指战员的连续突击,终于在11月8日抢通了线路。

但是,通车第二天线路就又被炸断。美军飞机在发现大量完好车厢和机车起复运走,线路得到修复后,轰炸更加猖狂。常常是上午被炸毁的机车和车厢,下午又被炸到路基旁的水田里。

路基因为炸了修,修了炸,已经松软,枕木都陷入稀泥里。线路虽然抢通,但这样的路况仍不能保障通车。

11月19日,抢修指挥局副局长彭敏和师政委袁光来到317公里地区抢修现场,召开了师团干部会议,研究解决打通317公里地段的办法。

针对存在的问题,决定把抢修与维修紧密地结合起来,大量开采片石,挖排水沟,排除路基两侧积水,改善线路质量;线路两侧设防空哨,修防空洞与疏散跑道,利用美军飞机轰炸空隙,组织白天抢修。

12月1日,二师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认真总结检查了前段反“绞杀战”斗争的经验教训,对改善317公里地段的线路质量做了具体布置:确定推广弹坑排架抢修方法,坚决贯彻白天出工的措施,保证随炸随修。

会后,师、团机关干部,分头深入基层连队,帮助抢修,及时组织材料供应。在全体干部的带动下,战士一致表示坚决完成317公里抢修任务,不战胜美军誓不罢休。

二连文化教员钱发哪里有险情就往哪里冲,和战士一起卸定时弹;连队遭美机轰炸,他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抢救伤员。

六连一排的郑德臣不顾个人危险,蹲在两米深的坑中挖定时炸弹,顺利排除危险。之后又多次拆除炸弹,成为卸除定时弹的能手。

指战员们日夜突击挖路基两侧排水沟,排除积水;利用拆卸的定时弹掏出炸药开石料,备石渣。

美军飞机来时防空待避,美军飞机一走就抓紧突击抢修。

夜间抢修时,头顶上美军飞机不断盘旋扫射,地上炸弹在爆炸;一串串照明弹挂在天空时明时灭,一声声爆炸震耳欲聋。然而我们久经考验和锻炼的干部、战士,在黑夜里仍然紧张而有秩序地防空、抢修,一次又一次的炸了修,修了炸,争分夺秒,斗争不息。

由于抢修措施得当,白天作业工效不断提高,各方面密切配合,线路终于在12月9日再次打通。

此时,高炮第六十二师两个团进入317公里地区掩护抢修,加强对空作战力量。这有效地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美军飞机投弹命中率大大降低。

在初步胜利鼓舞下,二师集中力量加强维修工作,线路状况逐步好转。12月下旬,行车速度由每小时5公里提高到15公里。在线路通车的15天内,开过196个列车,大批军用物资运到了前线。中断46天的317公里地段恢复了活力,取得了三角地区粉碎“绞杀战”第一阶段斗争的胜利。

然而,美军是狡猾的,他们见三角地区不易破坏,就改变战术,采取了“炸两头”的办法,拦截我军物资来路和去路,经常寻找防空炮火薄弱地区,特别对重要江桥集中轰炸。美军的“绞杀战”进入第二阶段。

美军变志愿军亦变。二师抓住美军飞机对三角地区轰炸减弱的时机,对管区线路进行全面整治。加宽路基,填补石渣,抽换枕木,还建立巡道及计划维修制度等。

在指战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志愿军列车行车速度不降反升,到2月,行车速度每小时达到30公里。美军的招数又失败了。

3月,美军又改变战术,开始在夜间对车站进行轰炸。但是,经过数月的摔打磨练,抢修部队的抢修效率已经今非昔比,已经能真正地做到随炸随修,运输依然通畅。

进入5月份后,美军飞机由原来死啃一点转为多点破坏,以百架次以上的大机群对一个地区从早至晚连续轰炸。有的地段一次破坏土方量竟达一万立方米以上。

二师再次集中优势兵力组成召之即来、互相协作的机动部队,根据已经掌握的美军飞机活动规律,以集中对集中,有效地组织抢修,逐步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

被炸土方在3000立方米左右时,一般在当天前半夜就能修通;即使达到1.5万立方米左右,也能做到次夜就通车。

到1952年6月,美军的“绞杀战”宣告彻底失败。合众社的电文中不得不承认:

在差不多一年来,美国和其他盟国飞机一直轰炸共产党的运输系统,在北朝鲜仍有火车在行驶……坦白地讲,我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决建设铁路的人!保护龙源里泉洞铁路

1951年9月,在满浦线上价川至顺川的龙源里、泉洞间的“29公里”地段,成了美军“绞杀战”的又一重点目标。

美军每天出动200多架次飞机,狂轰滥炸,使这条中朝军队的主要补给线严重受阻。就在这关键时刻,铁道兵一师三团接到紧急命令,从满浦线古仁以北地区开赴“29公里”地段执行抢修任务。

上级要求,三团尽快打通这段朝鲜北方铁路“三角地”的咽喉,做到随炸随修,夜夜通车,将军需物资源源运往前线。

铁道兵团第一师第三团自从1950年11月入朝以来,从鸭绿江畔一直战斗到临津江边。在战争初期恢复朝鲜北部铁路运输方面,上级所交给的任务,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这次任务是啃硬骨头,非同以往。

师长刘克关切地对三团团长李万华说:“李团长,敌人集中轰炸一点,把对付全线的赌本都押到‘29公里’地段这样的重点上来了,你们团的担子不轻啊!要做到夜夜通车,粉碎敌人的‘绞杀战’,不但要靠勇敢不怕死和艰苦的劳动,更要靠智慧,要发动群众,动脑筋想办法,才能战胜敌人,取得胜利”。

“29公里”地段在龙源里车站北面,是一片开阔地。铁路两边全是稻田,一炸一坑水,取土十分困难。

在三团接防以前,这里的抢修部队在美军每天3次的狂轰滥炸面前,夜夜挖土填坑。路基炸了修,修了炸,形成恶性循环,极大地影响了通车的时间。由于缺乏干土和石料,路基即使修复了也成了松软的“胶皮路”。列车经常在刚刚修复的铁路上脱轨。夜晚行车的火车司机们称这里是“难过的29公里”。

三团进入管区的头一天,“29公里”地段就遭到好几批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炸弹像冰雹一样落下,铁路线上一片浓烟烈火。钢轨被炸弯了,路基枕木被炸飞了,整段路基几乎被翻了过来。

傍晚,天空中又下起了雨夹雪,道路泥泞湿滑。一连连长翟坤、指导员张登魁率领全连指战员深一脚、浅一脚地奔赴抢修现场。为了防空,指战员们不能点灯,所有的施工都只能摸着干。

指战员们先将铁路边陷在弹坑中的20多辆汽车弄走,然后挖土填坑,接着铺放枕木和铁轨。现场虽然很黑,但战士们凭借平日里练就的硬功,在干部们的统一口令下,铺好了铁轨。等到铁轨铺好,已经是后半夜2时。

从那夜起,三团在“29公里”地段正式开始了艰苦、激烈、持续的反“绞杀战”斗争。

美军飞机越炸越凶,几乎是每天定时定点轰炸。一天3次,8时、12时、16时。200多架次,在这3个时段里,美军飞机投下400多枚重磅炸弹。美军的轰炸非常准时,指战员们只要听到炸弹响就知道时间差不多了。

美军的轰炸之所以这样准时,一方面是因为这3个时段是白天,地面目标明显,另外连续3次轰炸也可以阻止志愿军进行修复。

这更加剧了铁道兵的紧迫感。此刻,前线反击战正是最激烈的阶段,急需要装备、粮食和弹药补给。

为此,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抢修指挥局的电话直接打到现场,命令三团要顽强战斗,随炸随修,要求每晚20时以前通车。这样,“抢20时”就成为所有连队响亮的战斗口号。三团所有的人都冲到了现场,加班加点地干,与美军的飞机拼时间,抢速度。

随着战斗的进行,困难越来越多。李团长每天到现场检查时,都发现旧弹坑刚填平,新弹坑又出现了。短短几公里的线路,遍地是弹坑,炸得最严重的地段,坑连坑,坑套坑,成了一片焦土,到处是炸烂的枕木,扭曲成奇形怪状的钢轨和碎弹片。

战士们每晚冒着零下10多度的严寒和美军机轰炸扫射的威胁,英勇顽强地奋力抢修。高强度的工作使一个个战士的身体消瘦下去了,营养跟不上使每个连都有10多个战士得了夜盲症。

有一次,九连抢修一个弹坑,因为土方数量大,冻土难取,加上材料补给不及时,直到15时多才抢通。这让李团长很着急,他喃喃自语地说:“不行!像这样干下去,就是再来一个团也不够用呀!”

李团长检查完现场,回到团指挥所,已是深夜了。此时,寒风扑打着窗户,瑟瑟作响。非常疲惫的李团长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九连的工地始终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回放。

该怎么解决施工进度问题呢?李团长在心里反复问自己。他突然想起了师长说的话,“要靠智慧去战胜敌人”,他心里立刻像打开了一扇窗户,兴奋地一拍大腿,想,对,我们要发动全团的干部战士和技术人员,动脑筋想办法,同美军斗智,要改变旧的抢修方法,千方百计缩短抢修时间,争取通车时间。

李团长翻身下了床,翻看这些天的抢修记录,苦苦地思索着。美军飞机轰炸的弹坑越来越大,直径有10多米,如填土要三四百立方米,“能不能先用旱桥跨过去呢?”一个新奇的想法突然闪过他的脑海。如果先用小排架、架枕木梁抢修通车,以后再回填土,不是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吗?

第二天,李团长把这个想法跟简群副政委、丁也参谋长说了,他们也认为可以试试,同时决定发动全体技术干部和指战员讨论,让大家献计献策。

通过大家讨论,不但肯定了用小排架抢修弹坑的新方法,而且还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形成了一个就地取材和大搞技术革新活动的热潮。

用枕木小排架、架枕木梁抢修弹坑的新办法,首先在一连试验成功了。16时炸的弹坑,到19时钟就立起了排架,20时就铺轨通车了,实现了“抢20时”的要求。

团里抓住这个典型,在一连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了他们的经验。战士们看到抢修通车后,军需物资源源运往前线,都受到极大鼓舞,抢修的劲头更大了。

为了尽量缩短现场抢修时间,各连都设法将抢修中的部分工作,完成在破坏之前和抢修现场之外。

大家预先做好枕木小排架,连同其他抢修材料,隐蔽在线路附近,准备抢修时使用。为了解决石料不足的困难,各连还开展“一块石头运动”,无论上班或防空回来都不空手,每人背一块石头到现场。

各连还自制了土弯轨器,将炸弯的钢轨整直后重新使用。铁匠炉也昼夜加工,将拣回来的鱼尾饭、道钉、扒炬修理好再用。

有的连队还拿炸弹皮制做锹、镐等,补充工具的不足。有的连为了减少钢轨被炸时损坏,白天不通车时将鱼尾螺栓卸掉,晚上通车前再安上。

五连连长刘敏创造了钢轨探险铲,夜间巡道时可以探明钢轨是否断损,避免了行车事故。九连班长彭耐久发明了活动螺丝扳手,为夜间抢修拧鱼尾螺栓提供了方便,大大提高了工效。

四连领工员安国栋创造了万能道尺,既可量轨距,又能测水平,副连长周凤清提出夜间钉道在道钉上涂白灰的办法,打道钉时又准又快。

这些先进经验,团里及时进行了推广。对于这些好人好事,还编成文艺节目,进行文艺会演,在全团范围内掀起了一个表扬先进、立功受奖的热潮,有力地促进了抢修任务的完成。

正当抢修工作在各方面取得胜利的时候,一件意外不幸的事件发生了。

二营营长王贵良同志在检查线路时因定时弹爆炸不幸牺牲了。李团长立即赶到二营,号召全体干部战士想方设法制服定时弹,彻底战胜美帝,为营长报仇!

美军为了阻止志愿军进行抢修,每次在轰炸前,先都投下定时弹,然后再扔爆破弹,用炸起的土埋没定时弹。这些埋在土里的定时炸弹,在志愿军进行抢修时,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爆炸一个,杀伤志愿军战士,影响修工作。

开始的时候,三团的官兵们使用过去对付定时弹的办法来应对。各连派出定时炸弹侦察组,隐蔽在铁路附近的小山头上,看美机投弹时共扔下多少定时弹,然后在定时弹旁插上小红旗;等美机走后,再组织人员将定时弹挖出拉走,到远处空地上引爆。

但是,用眼睛盯着数以百计的炸弹难免会有遗漏,处理时仍然有一些定时炸弹没有发现。虽然没造成什么伤亡,但这提醒李团长,老方法不灵了。于是,李团长号召全体人员出主意想办法。

就在这时,传来了五连班长李云龙拆卸定时炸弹成功的喜讯。李团长马上把李云龙找来,让他给大家传授经验,并让他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

在李云龙的带动下,三团成立了拆弹小组,成功地拆卸了许多炸弹。拆卸定炸时弹小组将雷管卸下,掏出炸药去开山炸石,补充片石和道渣,路基就更加坚固了,“胶皮路”变成了坚实的铁路。炸弹皮被送到铁匠炉去制作锹、镐等抢修工具,以后又打成锅、铲和菜刀。战士们高兴地说:“定时弹全身都是宝,用途还不小哩!”

由于各连改用小排架抢修弹坑和及时排除定时弹,使抢修速度大大加快。三团在反“绞杀战”的斗争中争取了主动。在这种情况下,三团及时调整了兵力部署和劳动组织,要求各连在确保抢修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抢修速度。

为了提高抢修速度,各连抓住美军飞机轰炸空隙时间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指战员们根据以往抢修的经验,预先制作各种型号的枕木小排架,在沿线合理散布。他们还开山炸石,沿路准备大量片石和道渣。

各连铁匠炉昼夜作业,修理被炸坏的器材,制作异型鱼尾板、道钉和扒炬。各连还订立了师徒合同,互教互学,进一步提高抢修技术水平和对线路的养护能力,从而提高行车速度。

这样,三团不但做到了夜夜通车,而且一般都达到了“抢20时”的要求,满足了前方军运的需要。反“绞杀战”斗争的形势越来越好,三团因此受到了上级表扬。

美军虽然出动了大批飞机对“29公里”路段进行轰炸,但这里并没有完全被炸断。美军通过核查战果,发现志愿军的抢修速度要大于炸毁的速度,就出动了更多的飞机进行轰炸。

12月19日,美军出动飞机208架次,倾泻了460枚重磅炸弹,使“29公里”这一地段再一次弹坑累累。

随着美军飞机一次又一次的轰炸,团指挥所里的电话铃声也响个不停。师长在电话里命令三团:“一定要在半夜前修复通车!今晚有紧急军运,决不能耽误!”

在车站的路局邓局长也一会来一个电话,着急地问:“老李啊,今天炸得很凶啊!你们有把握修复吗?”

李团长笑着回答:“先别替我们操心,只要你们保证准时发车就行。”

当天黄昏前,北风怒吼,下起了大雪。鹅毛似的雪花场纷纷扬扬,一会儿大地成了一片洁白。这让李团长有些担心,美军飞机把铁路炸得如此厉害,天气又这样糟糕,能如期完成今晚的抢修吗?他赶忙和技术人员冒雪赶到现场。

当他们赶到二营时,惊喜地看到,他们的抢修任务已经快完成了。李团长带领技术员检查完工程质量,又赶到三营去。

还没到三营的施工现场,在路上就远远就听到了一片“叮叮当当”的声音。这声音又让李团长心中兴奋不已,三营的抢修速度一点也不慢,他们已经在铺轨钉道钉了。

借着积雪的亮光,李团长看见一个身材魁梧的战士,扛着两根枕木,一个劲地朝路基上跑来。等到走近了一看,原来是三营有名的大力士“武大愣”。

“武大愣”一见团长来了,抹抹额头上的汗水,欢快地打着招呼:“首长,你们来啦!”

“怎么样,顶着雪干费劲吧!”

“下雪怕啥,下铁炸弹,也没炸断过我们的钢铁运输线啊!”

“你们修得好快啊,干得真漂亮!”李团长这样一表扬,“武大愣”说得更有劲了:“自从用了小排架抢修弹坑的新方法,又快又省力,都能提前完成任务,现在倒把美国飞行员着急死了,你看他们天不亮就赶来报丧,天黑了还不回去。”

“武大愣”的话音未落,引得现场抢修的战士们都大笑起来。

当李团长他们到达一营指挥所时,已经是夜里22时多了。他高兴地给邓局长挂电话:“现在该我来催你的账了。列车准备好了吗?”

车站的同志和司机们当然不甘心落在铁道兵的后面。没过半个小时,当三团的官兵冒着鹅毛大雪走到线路上,俯身用耳朵贴着钢轨细听时,一阵轻微的震颤声从远处传过来了。

李团长压不住心头的高兴,情不自禁地大叫:“通车啦!同志们!”

指战员们听了,也跟着喊起来。在他们的欢呼声中,一声嘹亮的汽笛声划破了夜空的寂静。一列火车过去了,接着又开过来第二列、第三列……

在夜色中,那些披着草绿色帆布的大炮和坦克,高高地翘着炮管,一个个影影绰绰地从三团面前闪过去了。这天晚上,一共过了21列军车。

三团在反“绞杀战”中充分发挥勇敢和机智,在高炮部队的配合下,奋勇抢修龙源里、泉洞间的“29公里”地段,彻底战胜了美军。排爆兵清除沿途炸弹

1951年9月,志愿军工兵十八团担负起了保障价川至平壤、平壤至安州地区的道路畅通的任务。

此时,正是美军的“绞杀战”最为猛烈的时候。道路每天被炸,破坏严重。抢修道路的连队由于缺少炸药和铁构件,抢修桥梁和道路受到严重影响。

十八团负责排爆的战士们想,过去打仗时没有武器从敌人那里夺,现在没有炸药和铁构件也可以从美军的定时炸弹上想办法。如果把定时炸弹里的炸药取出来,将炸弹壳加工成抢修桥梁用的铁构件,炸药和铁构件不就都有了吗?

这些排爆兵立即向团首长汇报了这个想法。团长说:“这个想法好,但你们能行吗?这可不是儿戏,失败了要出人命的!”

技术助教陶克安说:“团长你忘了,5月份的时候,我们就拆过炸弹啊!”

团副参谋长蒋子云插话说:“对,对。你还差丢了命!也把我吓得要命!”接着,蒋副参谋长回忆起了那次拆弹行动。

那是在5月的一天,十八团到达朝鲜西海岸的永柔机场,执行抢修机场的任务。为查明机场被炸的情况,由团副参谋长蒋子云率领,作训股盛英杰股长、左就友参谋、测绘员孟繁武和陶克安及5名战士,组成侦察组前去侦察。

侦察组携带工程侦察器材到机场后,按跑道宽度成一字横队,每人间隔5到10米,由东向西徒步进行。这时,机场内不时有炸弹爆炸。当侦察组前进20米时,前方20多米处出现一个约两米大小的土坑,人们正要前去观察,突然炸弹爆炸。炸弹的冲击波把陶克安和孟繁武摔出五六米远。爆炸过后,地面上出现一个直径约10米左右的弹坑。陶克安和孟繁武没有受伤,又继续前进。

又走了约50米,陶克安看到前方15米远处有一个小坑。他正要去看时,突然感到身子一动,接着就“轰”的一声,什么也不知道了。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躺在战友的怀里,战友们正关切地看着他。

陶克安晃了晃脑袋,感觉有点晕,问:“我怎么躺下了?”

侦察组的一个战士说:“你小子命真大!定时炸弹爆炸了,炸出的土把你和一名战士都埋起来了。我们刚把你挖出来。”

蒋副参谋长看看两个人没有受伤,就让他们休息一会。陶克安看了一眼弹坑,吸了一口凉气,“好险啊!”弹坑离我们不到3米。

又走了约100多米,看到前面有一个炸弹插在地面上,有一半弹体露在外面。蒋副参谋长让人们停止前进,观察这颗炸弹,等了许久也没爆炸。

陶克安看了一会,觉得坐在这等炸弹爆炸不是个办法,就对蒋副参谋长说:“把它拉走”。

蒋副参谋长没有回答,他心里没底。陶克安又说:“只要动作快,就能减少危险。我是工兵学校毕业的学员,学过炸药的爆炸原理,我一定能把它拉走。”其实,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也没底。他在工兵学校并没有学过炸弹。这时,孟繁武也提出同样的请求。

蒋副参谋长的眼睛离开了定时炸弹,扫视着他们俩沉静又严肃的脸。他用信任的目光向他们点点头说:“好,你们先去用绳子把它栓好吧!”

陶克安和孟繁武同志立刻拿去绳子向定时炸弹跑去,一边跑一边仔细地观察定时炸弹的动静。他们在一颗又粗又大的定时炸弹周围仔细地观察了一下,看露在外面的定时炸弹的尾翼可以拴绳子。于是,陶克安把绳子牢牢地栓在定时炸弹的尾翼上,然后,侦察组的同志拉起了长绳,向机场外跑。可是,怎么也拉不动。

陶克安急出一身汗,赶紧拿起随身携带的铁锹插向弹体下面,和孟繁武一起猛力往上一撬,同时大喊一声:“拉”,定时炸弹一下就从坑里面拔出来了。大家就把它拉到远离跑到的荒野,然后继续向前侦察。

那一天,他们侦察了2000米,一共发现了50多个已爆炸的弹坑,15个未爆炸的定时炸弹,拉起未爆炸的定时炸弹5个。

第二天,一营二连一排在挖定时炸弹的时候,炸弹突然爆炸,有多人负伤、牺牲。定时炸弹直接威胁着战士们和机场的安全。如何制服它?陶克安和几个从工兵学校毕业的同志决心想办法战胜它。

陶克安学过地雷发火原理,他想定时炸弹和地雷的发火原理应该是一样的,都是用击针打击火帽而爆炸的,不同的只是装置特殊,设有延期装置。这个延期装置可能与炸弹尾翼里的飞轮有关。飞轮转到一定时间,飞轮杆脱离引信体,引信里的击针失去控制,打击火帽引起爆炸,这可能就是延期装置吧。如果飞轮不转了,飞轮杆就不脱离引信,引信里的击针仍由飞轮杆控制,就不会打击火帽引起爆炸。

于是,陶克安跑到机场边去看拉出来的定时炸弹,果然看到定时炸弹尾翼里的飞轮都歪了,不动了。他的想法得到了证实。

于是,陶克安向团领导提出拆除定时炸弹引信的要求。他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和看到的情况向首长们汇报了。首长们经过商量后同意陶克安去试试。

得到同意后,陶克安和两位战士找了一颗定时炸弹,并把它拉到一个炸弹坑的边上,谨慎地先把炸弹尾翼用钢锯锯下,让飞轮和引信的连接部位暴露。陶克安发现,安装引信的地方有一条细细的缝隙,周围并没有焊接或铆钉的痕迹。这证明引信是像螺丝那样拧上去的。这就更加坚定了他拆卸引信的信心。

于是,陶克安一条腿跪在地上,一条腿顶着定时炸弹,用手握住引信的头部。

当热乎乎的手接触凉冰冰的引信头时,一股凉气直透心窝。“会不会一动就响啊!”陶克安担心地想。但这个念头马上就被他自己驳倒了。“只要不让飞轮杆离开引信体,击针就不可能打击火帽,炸弹就不会爆炸”“如果一动就响,美国人怎么能装上去呢!”陶克安的精神又振奋起来,抓住引信就拧,可是还是拧不动,两名战士帮着拧,也拧不动。

陶克安又仔细观察,发现尾部引信处有一个反拆卸的钢珠被螺丝紧紧地卡住了。陶克安就用锤子轻轻地锤了几十下,渐渐的,引信体松动了。于是,他一手抓住引信,两名战士抓着弹体在地上滚动,引信慢慢地离开了弹体。接着用同样的办法卸下了第二颗定时炸弹的引信。拆卸炸弹成功了。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抢修机场的连队。战士们看到被卸下引信的定时炸弹,嘲笑地说:“美国人的定时炸弹变成‘死弹’了”。

回忆完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蒋副参谋长对团长说:“陶克安技术过硬,命也大。”说到笑了笑,“我看没什么问题,可以让他带几个人干。”团长同意了。

陶克安就请保障道路的连长组织几名战士先将路边的定时炸弹的引信体拆卸掉,然后用爆破法将炸弹炸开,取出炸药供连队使用;又让连队的铁工架起烘炉,将砸碎的炸弹壳打成两爪钉、螺杆、垫板等铁构件,及时地解决了抢修道路、桥梁所需的器材,保证了抢修道路的顺利进行。

10月的一天,太阳刚刚升起,美军B-29轰炸机群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又来轰炸平壤地区了。炸弹接连倾泻下来,公路上、大桥旁、民房上都冒着浓烟。

陶克安正在团指挥所值班,他接到二营报告,在公路上、稻田里、草丛中发现一种从来没见过的炸弹,张着两个翅膀,活像个大蝴蝶。

陶克安和股长立即赶到二营,看到遍地都是这种“蝴蝶弹”。已经有朝鲜老乡被这种“蝴蝶弹”炸伤、炸死。

陶克安警惕地观察,发现这种“蝴蝶弹”的两翅之间有一根约20厘米长的钢丝。他让一名战士在离“蝴蝶弹”60多米远的凹地里,用步枪向它射击。击中了却没有爆炸。陶克安认为连接两翅的钢丝就是发火装置。如果不动钢丝,就不会爆炸,如果用一根绳子拉“蝴蝶弹”,就会爆炸,就可以破坏“蝴蝶弹”。

于是,陶克安用一根铁丝弯了一个钩,栓在绳子的一端,把铁丝钩轻轻地搭在“蝴蝶弹”的钢丝绳上,然后离开。在60米外的凹地里,用力一拉,“蝴蝶弹”轰的一声爆炸了。

新的胜利给排爆的官兵们带来了鼓舞。陶克安就让战士们一个个地拉响。从此“蝴蝶弹”失去了威力。

举报

热门好书,快上车!

  • [历史]我是你皇嫂,你不可以……啊!
  • [历史]一觉醒来,嫂子一丝不挂躺在身边
  • [历史]贵妃,你这大白兔太软了
  • [玄奇]我是个缝尸匠,缝了一具女尸后,她却……
  • [玄奇]爷爷死前害死了年轻女孩,还让我娶她
  • [玄奇]穿着暴露的美女整天晚上来撩我。
下载黑岩阅读APP,红包赠币奖不停
+A -A
目录
设置
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