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精神:抗击长江流域历史罕见特大洪灾

三、全民支援 领取口令

发布时间:2019-06-25 10:44:36

●朱�基总理亲临九江溃口现场,紧紧握住杨光煦的手说:“专家技术人员在这次堵口抢险中发挥了高超的技术,立了功!”

●罗典苏苏醒了。他睁开眼的第一句话是:“桩打好了没有?那两处管涌堵住了没有?”听了他的问话,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杨志鹏和伙计们眼含热泪,穿过森林般举起的手臂,依依不舍地登上返乡的客车。背影远去,官兵们敬礼的右手却迟迟不放下。

● 全民支援专家在抗洪现场科学指导

1998年的抗洪抢险的过程中,科学抗洪、科学决策,成为各级抗洪指挥者自觉恪守的天条。

水利部在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的派出机构和长江防汛总指挥部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拥有一支强有力的技术骨干队伍。他们中有一流的截流、防渗、预报、勘测、土木等各方面的专家。

在1998年夏秋之交的这场大洪水中,这些掌握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在水雨情预报、蓄泄洪调度和抢险现场指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智力支持。长江委所属的螺山水文站站长林天才工程师说,防汛测报必须顶得住、测得到、报得准、报得出。

当时,在长江委水文局,几乎每间办公室都有一张沙发搭成的简易床,专家们24小时守候在办公室。

与1931年、1954年,甚至1996年抗大灾不同的是,1998年有大量先进的科技手段应用于抗洪抢险中。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海事卫星遥测系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水位自记存储远传系统与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气象站联成测报网络,激光测距,水下彩色摄影,等等,一大批尖端技术设备密切注视着长江流域的风云变幻,水涨水落。

观测发报密度从四段制、八段制发展到逐时制,直至每半小时就要报一次。洪水流量、降雨量、天气云雨、上游来势、下游走势、泥沙含量等各种水情资料汇总分析后送到决策者手中。预报处对几次大的暴雨洪水过程、转折性天气、中下游干流重要站点进入控制水位都作出了准确的预报。

根据防汛测报需要,长江委利用亚洲2号卫星开通了武汉至北京的防汛卫星通道,在长江流域通讯站原有3个话路基础上增加了10个双向卫星话路。

在宜昌联网工程中,采用光纤、数字微波和数字程控交换机等先进通信技术手段,构成了以三峡水文局为中心的区域网,通过高速专用通道将水雨情况及时送至长江防总和国家防总。

在抗洪抢险过程中,水利科学家和抗洪经验丰富的老领导,成千上万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纷纷走上抗洪一线,为指挥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7月2日,长江第一次洪峰到达荆江,患高血压的原荆州市水利局长易光曙,中断了住院输液治疗,来到市防汛指挥部。和他一起担当顾问工作的,还有多年指挥抗洪抢险的原荆州军分区司令员李光中和长江河道管理处的老处长袁仲石。

这3位老同志多年进行荆江水事,地名数字、成灾险段,早已烂熟于胸。他们先后到监利县三洲,洪湖市的燕窝、周家嘴,公安县的南平镇参与抢护。有时到现场5分钟就作出决定,部队民工立刻实施。

“防汛好参谋”罗才彪,是武汉市江汉区防指工程技术组负责人。武汉抗洪最紧张的一个深夜,风狂雨骤。罗才彪冒雨驱车巡查堤防各守护点。

沿途,堤边好几棵大树被狂风刮倒,他逐一下车提醒守闸人员,及时移走倒伏的树木,填实树坑,以免危及大堤;看到暴雨造成渍水,他又通知泵站排渍。

在巡查期间,忽然接到港18码头闸口报警:迎水面围堰出现裂缝。5分钟后,他就赶到了闸口,指挥同时赶来的突击队卸载、抛沙袋护堤脚,一直干到凌晨3时。之后,他正准备休息一会,武汉关闸口又传来险情报告。罗才彪起身即往现场赶,一直干到了第二天清晨。

长江第六次洪峰过武汉前,罗才彪综合研究老专家的意见和龙王庙险段特殊的地质结构,建议区防指及时扩大查险范围,在沿堤脚250米范围内构筑三道防线,挨家挨户查一查是否出现散浸、管涌险情,以免延误抢险时机。区防指采纳了他的建议。几天后,果然在一家沿街果批商店和一个居民家中发现了散浸点,并及时控制了险情。

在罗才彪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录了1998年汛期以来46处险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处理办法,还有他对出险原因的分析及对区防汛指挥部今后防汛的建议。

正是因为这些周密、细致而又合乎科学规律的工作,使罗才彪得到一个“防汛好参谋”的美誉。

8月7日,在长江干流九江段,一处防洪墙崩塌发生决口后,水利部专家组和其他水利专家,从各自不同地方连夜奔赴九江决口现场,与当地水利技术人员一起进行现场查勘。

参加过葛洲坝工程截流、三峡工程截流的国家防总江西安徽段专家组组长、长江委设计院副院长杨光煦观察到,洪水从溃口处汹涌而入,落差高达4米。由于河床地质条件差,没有机械化作业的条件。

杨光煦指挥在50米的溃口处沉下一艘长75米、载重1650吨的铁驳船,铁驳船的前方再沉8条船,以此为基础迅速筑起一道半圆形围堰,以减缓洪水的流速与流量。

然后,解放军抢险队用杨光煦提出的“框架结构土石组合坝技术”,在约60米长的决口处架起一排排钢管木架并填充数千吨石料封堵决口。

经过连续两天两夜抢护,实现决口封堵成功,从而创造了大型江河在超历史洪水下堵口截流成功的世界奇迹。

这时,堵口的缝隙中还有江水不断渗出,来自黄河小浪底建管局的水利专家吴熹提出实施工程闭气,将大量粘性土填入围堰内,从而解决了渗水问题,保证了江堤的安全。

8月9日下午,朱�基总理亲临九江溃口现场,紧紧握住杨光煦的手说:“专家技术人员在这次堵口抢险中发挥了高超的技术,立了功!”

专家的智慧得到当地领导的敬重。连日的抢险中,杨光煦的衬衣磨破了,江西省委书记舒惠国发觉后,赶紧找人买来新衬衣;碰头会上,舒惠国发现杨光煦疲惫至极,感冒咳嗽,又专门请来医生;省长舒圣佑让秘书打电话“命令”正在赶写堵口技术方案已两昼夜未眠的杨光煦一定要睡觉。

最让杨光煦感动的是,8月17日那天,当巡堤回来的他回到住地餐厅时,一盒漂亮的祝寿蛋糕正等着他,省委书记亲自为他揭开了盒盖,这位老专家在紧张抗洪的间隙度过了他的花甲之日。

在武汉市洪山区天兴乡,有一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黄工”黄金培。10多年来,黄金培作为洪山区防汛技术总指挥,指导天兴乡人民一次又一次战胜洪水。

1997年,天兴洲南岸崩岸现象频繁,严重威胁着整个天兴洲堤防的安全。在年初的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退垸扶堤的方案,即在天兴洲南岸离旧堤两公里处筑一条新堤,放弃旧堤以确保整个大堤。由他亲自设计和组织施工的这项工程,在1998年天兴洲的抗洪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金培负责整个天兴洲21公里围垸的工程技术。10多年来,他走遍了天兴洲上的每一寸土地。防汛期间,他每天都要巡堤查险,即使是杂草丛生的地方,他也要看一看,摸一摸,踩一踩。哪里发现管涌、散浸,就及时处理,将险情消灭在萌芽状态。

排除一处险情,往往需要奋战几天几夜,黄金培自始至终都要在现场指挥。有时一处险情排除了,又会有另一处发生。一连好几个昼夜下来,累极了的黄金培会抽空找一个角落倒头就睡,以堤为床,草袋作被。

黄金培家中只有84岁的老母。每次进驻天兴洲之前,他就买来大量食品,加工好塞进冰箱,老人饿了就随便吃一点。1995年防汛期间,老人胆结石发作,几天水米未进,躺在床上险些死去,当时,天兴洲正吃紧。等他赶到医院时,已经是一个星期以后了。母子执手相看,儿子满心内疚,老母亲却因儿子平安归来喜悦不已。

就是这些水利专家和治险专家,在严防死守的日日夜夜,和抗洪军民协同配合,成为夺取抗洪胜利的一支关键力量。水兵潜入水底察看险情

1998年7月23日晚,洪湖市乌林镇梅潭村小梅潭处发现重大管涌险情。这里曾是1931年长江决堤冲击形成的一个深潭,面积约900多平方米,深约7米,附近还有4至5个大小不等的水潭相连,长江大堤从潭边擦身而过。

由于潭水幽深,一般人难以潜入水底察看险情。赶到现场的洪湖市市长韩从银情急之中想起了参加洪湖防汛的湖北省体委工作组,便马上请求他们派遣一名潜水高手前来助阵。

第二天上午,湖北省体工三大队蹼泳队郑刚赶往现场,几次潜入6米多深的水潭中,查明该处是管涌翻沙,而且是大堤基础部位翻沙。韩市长高兴地说:“这种人才应该多留几个。”

在此之前,洪湖市为查探水底险情特意请来过一名重潜队员。但是,由于重潜的装备重达100多公斤,队员难以弯腰,活动很不方便,而且隔着厚厚的手套触摸不出水底的沙量、水量,因此,韩市长才决定改请蹼泳队员。

当时,湖北省体工三大队蹼泳队,及时发现管涌20多处,为及时处理长江大堤险情提供了确切资料和数据。

同时,武汉海军工程学院潜水抢险突击队在抗洪抢险中屡立奇功。他们是由潜水专业教员和潜水兵组成的一支突击队,是湖北省唯一一支专业化水下抗洪抢险尖兵。

8月初,某公司工程队对汉口东风江堤阶段进行水下探摸后,发现水下出现巨大的漩流。漩流是将要发生重大险情的前兆,它预示这一带江堤将会出现大面积坍塌,而且一条繁华商业街将被淹没。

得知这一情况后,湖北省和武汉市防汛指挥部十分紧张。如果险情属实,必须耗费几千万元,在其后方再修筑一座新的堤坝,才能确保武汉市区的安全。此时,他们想到了海军工程学院潜水抢险突击队,便请求该队出马探险。

当地老人说,30年代末,日本人曾在江堤下修了一根进水管。为探明管涌是否由该进水管造成,潜水队的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潜入20米深的江底探查,终于找到了这根直径达1米的水管。与此同时,他们钻进湍急的水管里投放蓝色染料,不一会儿,管涌处涌出蓝色的水流。猜想得到了证实,险情的根源得以查清。为此,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给他们荣记“抗洪抢险集体一等功”。

他们在水下什么也看不见,为了确保探查准确,他们在水下都不戴手套。许多人的双手因此被碎玻璃、废铁丝等物品划得鲜血淋漓。

8月4日上午,潜水员李志辉、吴向君等4人又继续在该险段下潜仔细探查。当天下午,官兵们又潜入水下对江堤底质进行电视摄像,再次确认此处100米江堤险段水下地质无异常变化。到洪水退至安全水位为止,这段江堤一直没有出现重大险情。

在抗洪期间,他们曾5次对汉口龙王庙200米江堤的险情进行了水下探查。该险段地处汉江、长江的汇合处,水下暗流湍急,漩涡凶险,险情远远超过安全潜水界线,同时,该处锚链、钢缆和桩墩等水下障碍物密布,对潜水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但是,官兵们仍然舍身忘死,抱着80斤重的压铁下潜探查,下潜最深处达20多米。经过6个多小时的奋战,他们终于探明了该处江堤水下底质,使有关部门对险情做到了预防准备。

7至8月的每一天,他们几乎都在与死神擦肩而过!8月4日下午,在嘉鱼县牌洲湾江堤溃口处,潜水班长焦学民潜水探查沉入水下9米处的汽车,打捞牺牲战士的遗体。这时,他背在身后的压缩空气瓶被车上的伪装网缠住,无法挣脱,处境十分危险。

面对困境,焦学民沉着冷静,想方设法解开了气瓶背带,然后卸下气瓶,转身摸索着解脱了伪装网。危险过去了,浮出水面的焦班长依然显得坦然自若。

他们就是在这样的险境中从事着危险的工作,其中11名潜水员多次进行对身体损害较较大的重复潜水和疲劳潜水。由于气候炎热和环境险恶,他们先后6人中暑,每人身上都留下了伤痕,但是,他们却没有一人退下“水线”。

在一次水下作业后,战士赖叶能刚刚浮出水面就累得晕倒在地,但是,第二天他仍积极要求下水探险。海军百名优秀士兵之一的军士长姚秀桥,连续4天高烧39度,仍坚持下水作业。

已被海军潜艇学院录取的战士李志辉没有回湖南老家看望遭受水灾的父母,毅然留校参战。原来,李圣鹏1996年在武汉市抗洪抢险中因表现突出被保送到海军潜艇学院深造,他暑假回到遭受水灾的湖南老家探望父母,路过武汉时,也毅然加入了潜水突击队的行列。

1998年7月以来,潜水突击队官兵先后16次出击,对武汉市中华路、龙王庙、东风3处和嘉鱼、洪湖等地15处江堤险段进行水下探查和水下摄像,共潜水作业200多人次,累计水下作业时间100多小时,排除大小险情及疑点20多处,为湖北省和武汉市防汛指挥部提供了准确的江堤地质资料,为制定正确的抗洪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武汉市市长王守海多次到潜水现场看望该队官兵,称赞他们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水下尖兵”。

8月7日,武汉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了这支潜水突击队,号召全市人民向他们学习,并奖励他们两万元人民币。但官兵们又将这两万元转赠给了灾区人民。党员冲在最危险的地方

1998年夏,在长江抗洪抢险斗争中,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哪里最紧急,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从士兵党员到将军党员,从普通党员到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个个临危不惧,冲锋在前。

8月17日10时,在湖南省岳阳县麻塘垸北闸堤段,刚用罩锤打了木桩的一名中等身材的人坐在堤坡上,脸色乌青,额头上汗珠直往下滴,用右手不停地揉着左胸和左肩,气喘吁吁他说:“我不舒服,心脏病犯了。”人们从他口袋小瓷瓶里掏出“速效救心丸”,连续给他喂服了两次,他还是昏厥在堤坡上。

这位昏厥的人,就是湖南省岳阳市市委宣传部长罗典苏,他是累倒的。

在7月15日,他刚从外地回到岳阳,得知市委分配他任岳阳县抗洪抢险总指挥,长江和洞庭湖水位正迅速上涨,在家用半个小时准备一下行装,当晚就赶到了岳阳县防汛指挥部。

罗典苏把防汛抗洪的责任看得比泰山还重。从上堤的第一天起,他白天巡查、指挥,坚持每天凌晨3时到5时大堤检查防守情况。他说:“凌晨3点到5点,是守堤人最疲劳的时候,最容易出问题。”

为了保证大堤的安全,他上堤30多天来,不分白天黑夜,不知疲倦地奔波,哪里有险情,他就奔赴哪里。

7月28日晚,大雨倾盆,麻塘垸大堤遭到洪峰袭击,金山堤段出现的80多米长、8米来宽的纵向裂缝堵了一天还未处理完。他和县委书记卢良才、技术人员制定了里加平台、中间升导浸沟、堤外削坡减负的处理方案,但是险情仍然控制不住。

麻塘大堤的堤高坡陡,入汛以来12公里的大堤共出现大小险情1000多处。罗典苏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昼夜试验,终于用灌浆机钻孔灌水泥的办法封堵住了管涌。

事后,到现场察看的水利专家对此大加赞赏,称外行解决了一大难题。

他一身淋得透湿,仍然坚持冒着雨指挥。卢良才劝他:“老罗,你身体不好,顶不住,这里有我们,你先回去休息一下。”

罗典苏说:“你们都在这里,我怎么能回去,我必须和群众在一起干!群众看到我们在这里,信心更足,劲头更大。”他一直坚持到29日凌晨4时险情处理好才离开大堤。早晨6时,他又上金山堤察看。

一次,巡堤查险时发现守护管涌的人喝了酒睡在堤上,从不发脾气的罗典苏大发雷霆,当众斥责道:“你这是拿堤下几万父老乡亲的生命当儿戏!”

还有一次,听说一位村民在抢险中被拖拉机撞伤,罗典苏非要登门探望,途中却因劳累在车上睡着了。司机没忍心叫醒他,将车开回了堤委会。

罗典苏醒来后非让司机按原路返回。在那位村民家里,罗典苏听说他为了疗伤已花去1000多元,当即表示为他解决500元。“他是为抢险负的伤!”

8月14日21时,洞庭湖面刮起8级西北风,中洲垸来电话告急,3米多高的大浪翻过堤面,4�1公里挡水墙大部分倒塌,大堤岌岌可危。中洲垸,保护着12万人、15万亩耕地。罗典苏立即驱车赶到中洲垸。

他迎着狂风恶浪,走上大堤,浪头随时有可能把他打翻。他毫无惧色,指挥4000多军民用蛇皮袋装卵石塞挡土墙洞穴,抛预制块,一直干到早晨7时风浪停止,保住了大堤。

那些日子里,大堤成了罗典苏生活的全部,为了大堤的安全,忘记了疲劳,他的所有情感都被滚滚长江牵动着。

8月中旬有消息预测,长江第六号洪峰于19日到达岳阳。罗典苏心急如焚,他最着急的是一段150米长的纵向裂缝会对整个大堤构成威胁。尽管已有除险措施,可他坚持在堤脚再打上200根木桩。

17日上午,罗典苏又一次来到这处险段,见几十个疲备不堪的村民正有气无力地抡着大锤,工程的进度远非他所想象。

罗典苏急了,走上前去抡起15公斤重的大锤朝一个木桩砸了下去。仿佛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村民们抖擞精神抡圆了大锤,一口气打下了5根木桩。

兴奋不已的罗典苏指着一根1米多高的木桩对旁边的3名村民说:“我也算一个,听我的号子!”

“一、二、三……”4个人抡起40公斤重的罩锤砸向木桩,50多锤下去,木桩终于全部插进了堤身。

罗典苏喘着粗气坐到了地上,他感到不适,急忙从兜里掏出救心丸连吞3粒。但是,心口的疼痛还是不可抑制地爆发了。他只说了句“我不舒服”,便向后一仰,倒在地上。

在医院经过6个多小时的抢救,罗典苏苏醒了。他睁开眼的第一句话是:“桩打好了没有?那两处管涌堵住了没有?”

听了他的问话,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尽管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严格控制,前来探视的人们依旧络绎不绝,走廊上、大厅里,站满了手捧鲜花的人群。

朱�基总理看了罗典苏的事迹报道后说:在紧要关头,我们的党员干部就要像罗典苏同志那样,身先士卒,给群众做出榜样。

在千里长江大堤上,共产党员们的平凡事迹,质朴的作风中映射着夺目的光彩。

武汉市水利局副处长、高级工程师,共产党员潘良勇,是武汉抗洪中英勇献身的第一人。当时,他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而且正处于脑溢血恢复的关键时期。入汛以后,他再三请求,硬是来到了抗洪第一线。

7月,潘良勇和同事们冒着高温,常常一天驱车200多公里,先后查看10多处险工险段,往往23时多才疲惫不堪赶回家。由于劳累过度,不幸脑溢血突发,两天后以身殉职,年仅52岁。

7月下旬以来,株洲预备役师先后快速收拢集结1000多人员,兵分三路,固守益阳市南县育乐垸茅草街镇、岳阳市华容县洪山头镇长江大堤。

全师288名党员表示,一定要在这场抗洪斗争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显示其党员身份,他们特地在右臂扎上一条红飘带。

7月27日早上,由南县与安乡县6个乡镇构成的南汉垸西洲大堤西伏段60多米塌方滑坡。堤身出现10多处裂缝,内坡堤脚10米处两个沙眼转化成管涌,浊水喷出两米多高,严重危及32万亩农田和1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险情就是命令。预备役师舟桥连的官兵与友邻部队火速赶到大堤。专职副师长吴凯建一声召唤,在场的22名党员齐刷刷地站了出来,22条红飘带十分夺目,在他们的带动下,另外20多名非党员预备役军人,也毫不犹豫地步入抢险大军。

管涌向堤身靠近,直径逐渐扩大到两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坍塌溃垸!在这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刻,随后赶到的10多名臂扎红飘带的共产党员站了出来,专门递送其他劳力背来的卵石压管涌,背土垒袋加高堤身。经过10多个小时奋战,险情终于被制服。

8月的湘北夜晚,异常闷热,抢险一白天的人们都十分累了,许多人一倒头就进入梦乡,而在大堤上,一支支手电射向大堤的每一个角落,那是负责巡检查险的人在工作,他们的臂上都系着一条红飘带。

在288条红飘带的模范带动下,这个师1000多名官兵,兵分三路,五战洞庭,出动冲锋舟100多艘次,抢运防汛物资数十吨,修筑子堤1000多米,圆满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当时,在暴雨如注、浊浪滔天的危急关头,遍布长江大堤的临时党支部,成为指挥战斗、鼓舞斗志的坚强战斗堡垒,党员干部手持的小红旗,成为导引群众制服洪魔、夺取抗洪斗争胜利的火炬。

私营企业向灾区捐款捐物

1998年8月22日,如同“天上掉馅饼”,洪湖市燕窝镇抗洪官兵们吃上了“天上掉下”的面条,即碗碗香喷喷的兰州拉面。面条来自28岁的回民个体老板杨志鹏。

原来,在洪灾泛滥时,杨志鹏关掉了郑州市区的拉面馆,跑到长江干堤上又开了一家。

两家面馆的区别是:前者是杨志鹏苦心经营的餐饮店铺,后者则是湖北洪湖抗洪将士的免费餐馆。

“杨老板每天给我们做面条,从不收钱,良心啊!”滚滚长江边,手捧热乎乎的面碗,将士们感动不已。

起初,杨志鹏只想为灾区军民捐两车方便面。“后来知道部队有好多北方战士,他们一定不习惯南方的饮食,吃不好饭恢复不了体力,能坚持住吗?”杨志鹏犯了难。

“要不带上伙计去前线给战士做面条?”当时,连杨志鹏自己都为这个脱口而出的想法吃了一惊。

杨家祖传两代兰州拉面,杨志鹏和弟弟在兰州经营的“杨记清香拉面馆”如火如茶,已发展成数家连锁店。

既然有了这个愿望,便要做到。

8月20日,杨志鹏一咬牙关掉了郑州市的全部面馆,租借了两辆大客车和1辆吉普车,带着面馆里的12名伙计和全部家当,浩浩荡荡地开赴洪湖抢险前线。

21日傍晚,他们跋涉800多公里到达长江干堤时,一起脱坡险情刚刚发生,1500名解放军官兵正在奋力抢护。

杨志鹏一口气没歇,当即招呼伙计们挂招牌、架铁锅、生炉子、烧开水、和面粉。当晚,800多碗面条便送到了战士们手上。

“我们帮不了什么大忙,能做的就是把面条做好。”每天5时,杨志鹏便和伙计们开始忙碌。“战士们多吃下一碗,便多增一分体力,也算我们为抗洪出力了。”

很快,从郑州带来的100袋面粉、150公斤鸡蛋和280公斤油菜和1000多公斤西红柿用完了。杨志鹏将带来的1万多元现金全部买了面粉、包菜和鸡蛋。洪湖没有牛肉,他又专门去武汉采购。

8天里,杨志鹏共为官兵们做面条2万多碗。每做一碗,他们就赶紧趁热端给稍息的官兵,有时甚至将面碗端到大堤上。

可是,杨志鹏他们自己却一碗也舍不得吃。每天,方便面矿泉水是他们的全部饮食;“面馆”棚子旁的几张席子是他们的全部生活空间。

当地百姓也被杨志鹏感动。他们送来了面粉、蔬菜、肉和煤,消防车送来了干净的自来水,一些村民还主动跑来给他们打下手。

闻知此事的某军军长马殿圣及湖北省领导特地赶到“杨家面馆”,拉着杨志鹏的手说:“一碗拉面,代表一颗心啊!”

8月29日,杨志鹏用尽了全部原料和所有现金,决定率“回民支队”离开洪湖。临行前,部队官兵和洪湖市党政领导前来送行。杨志鹏说:“如果洪水还涨,只要这里需要,我们随时再开回来。”

千里长堤上,官兵们站在炎炎烈日下列队欢送杨志鹏们。情到深处,谁也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

“敬礼!”某部营长一声令下,官兵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

这该是怎样的一次送行啊,一次破例的仪式,一次军人们所能表达的最高规格的送行。杨志鹏和伙计们眼含热泪,穿过森林般举起的手臂,依依不舍地登上返乡的客车。背影远去,官兵们敬礼的右手却迟迟不放下。

与此同时,在沈阳,民营企业家张抗修也当掉“奔驰”轿车,亲自送救灾款物到湖北监利灾区。

36岁的张抗修是沈阳华立公司总经理,得知湖北省抗洪救灾的形势后,他决定向湖北省监利灾区捐赠100万元的救灾物资。

可是,把手上的现金全都购买了灾区必需品,100万元尚缺30万元。于是,张抗修决定将自己价值110万元的“奔驰”轿车抵押给沈阳北市典当行,融资30万元。

8月28日,紧急筹集的价值100万元的药品、食品、棉衣、棉被和矿泉水全部到位。

受张抗修义举的感染,沈阳华立实业总公司职工踊跃捐款1�8万元。张抗修还在公司内组织了一个30名青年志愿者组成的抗洪队,并决定亲自带队奔赴长江抗洪救灾前线。

26日9时,张抗修租来了4辆大卡车,加上公司的4辆卡车组成车队,星夜兼程,经过4天3夜26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于29日下午抵达监利。

30日一早,张抗修带领青年志愿者抗洪队穿上自备救生衣,赶到监利尺八长江干堤抗洪抢险。短短的一天,张抗修们给监利10万抗洪军民以极大鼓舞。

水灾无情人有情。在洪水灾害面前,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保证,有血浓于水的八方支持,必将赢得抗洪救灾的最后胜利!全国人民大力支援灾区

1998年8月,当长江第六次特大洪峰过后,所造成的受灾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尽管有那么多的人无家可归,但党和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们,而是伸出亿万双援助之手,来帮助和解决受灾群众的各项困难。

无论受灾群众的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无不倾注着党和人民群众的关怀和支持。

一位84岁的老人拿出自己多年积蓄下来的3000多元钱全部捐献给灾区人民。并动情他说:“我年轻的时候也讨过饭,但那是旧社会,我知道那很苦,所以我要把这些钱捐给那些现在受灾的人,也是我的一点心意。”

类似的情形也十分普遍,较为令人感动的是,许多少年、儿童和残疾人也十分踊跃地投入到捐款捐物献爱心的行动中来。作为中国人,作为一员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爱心,感动了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

在首都北京,人们捧出了一颗颗不能拒绝的爱心,也演了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中华慈善总会捐赠处:8月12日11时,北京市广渠门中学97级宏志班刘芳、沙钥同学来到西单二龙路捐赠站点,将他们全班同学暑假打工挣下的5000元钱全部捐献给了灾区人民。

13日10时,家住北京复兴路14号空军大院的67岁老人沈阳,在他人的搀扶下来到西单二龙路捐赠站点,郑重地把1万元钱交给了工作人员。她说:“党和人民养育了我,现在灾区人民需要我献出一点爱心的时候,我为何不应尽点报答恩情的义务呢?!”

但是,谁能知道她是一位在家卧病已长达6年之久的老人呢。这1万元捐赠,凝聚着老人的深情和爱心,是老人多年省吃俭用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

8月13日,北京市65中初一学生杨地独自来到民政部捐赠点,把自己的70元零花钱捐了出来。

北京电视台赈灾捐赠处:14日7时,第一个来到捐款办公室的是中国科学软件研究所的退休人员张巨东,他拖着今年春天刚做完结肠癌手术的病体,郑重捐出了500元,支援灾区人民。

燕京汽车厂的金波和杨淑珍是一对60岁的老夫妻,他们也在14日上午骑车一个多小时赶来了,捐赠了1000元。他们动情他说:“灾区人民需要援助,我们只能略尽绵薄责任。”

一位打工者捐款100元,说:“我没有固定地址,也没有固定收入,但比之灾区人民损失了家园,比之解放军在抗洪一线流血流汗,我尽这点力是应该的。”

……

湖南各界人士纷纷投身到爱心奉献的行动中去。

湖南省民政厅救灾捐赠处:7月31日上午,湖南省武警总队的3名代表,代表着总队机关及其直属的单位近1000名官兵的股股爱心,向灾区人民捐款11�53万元。

一个多月来,湖南省武警总队的官兵们奋战在抗洪抢险前线,以血肉之躯谱写了搏击洪魔的壮烈篇章。尚未洗去征尘,在刚从岳阳抗洪前线返回的总队政委徐国武少将的发动下,他们又踊跃捐款。

仍坚守在抗洪前线的官兵们也纷纷打电话委托家人或战友代为捐款。此刻,来送捐款的一位警官一语道出了官兵们的共同心声:“作为人民子弟兵,我们抗洪抢险冲锋在前,捐款也不能落后!”

62岁的老共产党员彭顺超走进募捐办时,省募捐办工作人员、省慈善总会办会室副主任汪觉站起来迎接。这位衣着朴素的老人,1993年从省地矿厅414地质队退休后,一直热衷于从事慈善事业。

他和老伴卜爱贞平日粗茶淡饭,省吃俭用,而将所有积蓄用于扶危济困,几年来共为各项慈善事业捐款达40余万元。这次,他又捐款2000元。

捐款者走了一批,又来一批。省交通厅副厅长李国友带着全厅工作人员个人捐集的50万元现金来了;标枪名将张连标带着备战第十三届亚运会的20名湘籍健儿的2万元捐款从北京赶来了;白发老人颤巍巍地来了,稚气未脱的小学生来了……

尽管家园已失,尽管土地已淹,但是灾区人民的心气却很高,他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去重建家园。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灾区群众生活较为稳定,只待肆虐的洪水退后,去重新耕耘。

海外华侨,国际友人也纷纷表达了眷眷赤子之心,希望受灾群众能够重建家园,虽然他们远在千里之遥,但仍然心系灾区民众的生活。

远在太平洋的另一边,在美国的20多个华人社团,自发筹建了赈济中国水灾筹委会。旅美华人则积极响应,慷慨解囊,踊跃捐献,向祖国的受灾同胞表示一片同情之心。

与此同时,罗马华侨华人联合会也向广大意大利华人华侨发出倡仪,为救助中国灾区同胞伸出援助之手。

倡议书发出之当天,作为罗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会长董志清先生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该会已决定先拨出2000万里拉,约合1�2万美金,作为援助灾区的第一笔捐款。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节或代表也纷纷致电、致函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的水灾表示同情和慰问。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代表美国政府,向中国人民捐赠了药品、食品、物品等赈灾物资,捐赠仪式在湖南省政府所在地长沙市举行。

我们万众一心,手拉着手,心连着心,我们一同面向明天。

我们万众一心,就是雷霆万钧!哪怕山崩地裂,哪怕浪高水深!我们就有这种精神,雄心不倒,豪气长存!

雄壮的歌声凝聚真情,磅薄的气势震撼人心。它显示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夺取抗洪斗争胜利的坚定信念,它表现出中华民族面对自然灾害不屈不挠的可贵精神,它凝聚着海内外华夏子孙的爱国之情。

抗洪赈灾的生动场面,充分显示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凝聚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英雄气概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精神。这种精神是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深厚力量。

风雨同舟,情暖人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党中央的号召组织关怀下,各地的救灾工作高效、高质地优先处理好,灾区人民情绪稳定,生活基本安置妥当。

举报

热门好书,快上车!

  • [历史]我是你皇嫂,你不可以……啊!
  • [现代]为了方便偷情,居然把我丢进深海!
  • [玄奇]老公,不要了,呜呜……人家都快舒服晕过去了
  • [现代]重生后,我被女儿旺成世界首富
  • [玄奇]爷爷死前害死了年轻女孩,还让我娶她
  • [现代]穿着暴露的美女整天晚上来撩我。
下载黑岩阅读APP,红包赠币奖不停
+A -A
目录
设置
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