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的“第一棒”是秦孝公+商鞅的绝佳组合,仅仅十几年,秦国便脱胎换骨,一跃成为一线强国。
巧的是,之前最强大的魏国刚遭遇了灭顶之灾。于是在马陵之战的第二年,商鞅率军叫阵老东家,一看对面的将领竟然是老同事兼好兄弟公子卬,灵机一动,写了封信,意思是:咱兄弟好久不见,怎么也得叙叙旧喝两杯。结果公子卬过来了,酒还没喝,商鞅直接把他绑了。主将被俘,魏军还怎么打?于是被迫割让河西七百里求和。
商鞅立功,受封于商於之地,于是有了“商鞅”这个名号,之前叫公孙鞅或者卫鞅。
不过风光不到两年,秦孝公去世了,也意味着商鞅被宣判死刑。因为商鞅变法给太子的两个老师又是脸上刻字、又是割鼻子,人家上位肯定要办他。所以秦惠文王继位后用商鞅发明的终极招式终结了商鞅。
秦灭六国的“第二棒”交给了秦惠文王。虽然干掉了商鞅,但变法可没废,而且将商鞅“乘你病要你命”的策略贯彻到底,继续攻打魏国,直到全部收回之前被夺走的河西之地,依然不停手,继续往东打。魏国彻底被打服,献出上郡15县,向秦求和。
当然,秦惠文王时期最重要的一件事还得是拿下蜀地,而且几乎没付出什么代价,因为命运女神又一次眷顾了秦国——蜀地乱了。
蜀地一共有三个国家:蜀国、巴国、苴国。巴国和苴国准备吃掉蜀国,但没底,于是跑到秦国求支援,好一招“请黄鼠狼进鸡窝”!这种机会跟天上掉馅饼没区别。
秦国想正常拿下蜀地基本没戏,因为蜀地有无数天险,很容易被堵死,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点都不夸张。但这么好的机会,秦国内部也是犹豫的,把握住机会的是秦国又一关键人物——司马错,强烈主张拿蜀地,而且亲自挂帅,在苴国的接应下,司马错率军轻松拿下三杀,将整个蜀地收入囊中。秦国的底蕴变得深厚无比,愈发不可战胜。
秦惠文王去世后,秦灭六国的“第三棒”交给了秦昭襄王,虽然中间有个秦武王,但这哥们儿有点“虎”,而且爱秀,结果举鼎绝膑,不治而亡,享年23岁。也许“第三棒”交给他,秦国就被玩脱了。所以,上天又一次眷顾了秦国。
秦武王去世,秦国开始内斗争夺王位,实际上就是秦惠文王的两个老婆惠文后和宣太后为代表的两个派系在PK。最终宣太后在弟弟魏冉的雷霆手段下取胜,把远在燕国当人质的嬴稷扶上王位,也就是战国大魔王——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莫名其妙躺赢了个王位,而且一躺就是56年。
秦国内乱之际,其他国家也没闲着,发生了一连串决定战国走向的大事件。先是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让之前没什么戏码的赵国一跃成为可以硬刚秦国的军事强国,把中山国打得粗气都不敢喘;南方的楚国则是把越国收入囊中。此时,战国七雄的格局变成了:东齐、西秦、南楚、北赵的四强格局。接下来,杀神白起登场了。
伊阙之战是白起的第一战,把韩魏联军打得全军覆没,而且还没完,越过黄河接着打,吓得魏国割让河东四百里、韩国割让武遂两百里。
白起一出手便封神,而接下来的征战更为恐怖,被支配的下一个国家是楚国。但在这之前,中原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五国伐齐,齐国被打残了。齐湣王自认天下第一,想要一统天下,表示你们一起上吧,然后挨个挑衅,成功引起众怒,结果被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打得几乎灭了国。即便田单后来打了回来,但东方第一大国齐国已经退出强国行列。此时秦国只剩两个大敌:赵国和楚国。
楚国该接招了。先是司马错从蜀地攻楚,楚国被迫割让上庸和汉水以北。第二年,白起登场,仅仅带着几万人,先拿鄢城,再拿西陵,后来直接端了楚国老窝,还顺带烧了人家祖坟。屈原都看不下去了,一气之下自沉汨罗江。
至此,能跟秦国正面硬刚的只剩赵国。但赵国遇上白起比楚国还惨。先是华阳之战歼灭赵魏联军15万,接着开始攻打韩魏,把韩国打成两半,准备拿北边上党时,上党太守却直接投了赵国。煮熟的鸭子飞了,怎么能忍?于是,秦国全军开赴上党,而赵国也举全国之力,在廉颇的率领下,准备和秦军决一死战。
廉颇的策略是坚守不出,但无论秦国还是赵国,都经不住40万大军的长期消耗,双方该如何破局?
赵国出招了:求和。但他低估了秦国的决心,反而错失了喊盟友的机会。
秦国也出招了,范睢带着黄金来赵国施展反间计,忽悠赵国换帅。
对于赵国来说,也没有再耗下去的资本,于是只能孤注一掷,豪赌一把。赵括顶替廉颇出场。秦国则悄悄祭出大杀器——白起。
白起诱敌深入,依靠丹水和长平的特殊地形,将40万赵军进行精准切割,然后包围。40万围40万,也只有白起敢这么干!
秦昭襄王听到消息后,将河东、河内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召集入伍开往长平,饺子皮儿越来越厚。赵括率军突围无果,决定等待援军。但哪有什么援军?军队全在这里了。
长平之战,这场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赵军被围足足46天,主将赵括战死,40万赵军投降后遭到白起坑杀。秦灭六国的最后一个对手——赵国,也丧失了对抗的能力。秦昭襄王的“第三棒”已经把所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