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谁的功劳最大?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无论是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还是把秦国改造成战争机器的商鞅,又或者是独占战国后期一半杀敌数量的“杀神”白起,不管是谁,都不能说自己功劳最大。
秦始皇不可以,因为他接盘的秦国面对六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碾压般的存在;商鞅不可以,没有要强的秦孝公和秦国的特殊环境,估计变法还没完,自己先完了;白起不可以,没有大领导魏冉的全力扶持和上战场不要命的秦国锐士,不一定能完成百战百胜、歼敌百万的恐怖战绩。其他人更是如此。
秦灭六国的历程绝对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历经几代人、长达上百年的“接力”创业故事。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涌现出无数猛人,他们在每个阶段、每个关键节点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缺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故事的结局都将有所不同,而这场传奇的“接力”故事第一棒出场的,是让秦国彻底发生质变的秦孝公。
虽然秦国位列战国七雄,但属于比较弱鸡的一个,能不能打得过韩国不知道,反正是被隔壁的魏国摁在地上各种摩擦,得亏魏国当时没看上秦国的大本营,不然掏了老窝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而且秦国不光被魏国欺负,其他各国也都看不起它,认为西边的秦国又落后又野蛮。春秋时期搞争霸开会就不通知秦国,到了战国也没好到哪儿去。
这种现象一直到秦孝公的出现才迎来改变。21岁继位的秦孝公是一个很要强的小伙子,老被欺负和看不起是真的受不了,所以铁了心要改变。从他发布的“求贤令”中就可以看出,他对秦国变强有多么渴望。只要能帮助秦国变强,土地、爵位要啥给啥。
皇天不负苦心人,仅仅过了两年,秦孝公就等来了他心心念念的那个人——公孙鞅,也就是商鞅。
商鞅和秦孝公约谈了三次,给出了三套方案,分别是帝道、王道、霸道,前两套方案,无论是代表尧舜之道的帝道,还是代表汤武之道的王道,都让秦孝公听得直打盹。当然前两次是试探,商鞅心里已经有底了,秦孝公和自己是一路人。所以当说到霸道时,秦孝公听得热血沸腾,仿佛听到了这辈子最好听的音乐,根本停不下来,看着眼前的商鞅越来越顺眼,越看越喜欢。最后两人一拍即合,开始改革!
商鞅变法基本是以两个字为核心:“耕”和“战”,分别对应土改和军改。
首先土改。第一,分封制改郡县制。把土地全部收回来,设置31个县,由国家统一管理。第二,废井田,改阡陌。大概意思是土地分给大家去种,只需要按比例纳税就好,还鼓励大家开垦荒地,能种多少种多少。缺人怎么办?两个办法。首先无论是商人、手艺人,还是各个职业的人,统统拉来种地,国家只允许有农民和战士。接着又忽悠其他国家的人来秦国搞“西部大开发”,只要来了,就给地种。
接着军改。把贵族所有特权全部没收,设置二十个爵位,想当官,拿人头来换。所以秦军为什么这么猛?因为敌人的脑袋在他们眼里是土地、是金钱、是爵位,就像你打游戏,干掉对手又能吃经验升级、又能得金币买装备,队友还会打“666”夸你,面对“三连”的诱惑,肯定是越打越上头,明知道有被反杀的风险,依然忍不住要拿对方的人头。商鞅就如同游戏的开发者,人性这块儿拿捏的死死的。所以秦军一上战场就会不要命的冲,生怕队友抢人头。除了这些,还有兵役制度的完善、连坐制、度量衡的统一等。
十几年的变法,秦国脱胎换骨。崛起的秦国是该收获自己胜利果实了,首要目标就是“河西之地”,而对手就是之前老锤自己的、战国前中期最强大的国家——魏国。
巧的是,秦国等来了一个绝佳机会,此时的魏国刚被打残,商鞅瞅准了,必须乘老东家病,要老东家命。
先看下不可一世的魏国是如何把自己搞残的。首先是桂陵之战,魏国打赵国,在赵国快要沦陷的时候,孙膑“围魏救赵”,接着在桂陵守株待兔,大败魏军。其他国家也乘机对魏国一顿拳打脚踢。几十年没有败绩的魏国迎来首次大败。即便如此,魏国依然是天下第一。
接下来便是十三年后的马陵之战。这次是魏国打韩国,在韩国快要沦陷的时候,又是齐国,又是孙膑,孙老师的“减灶诱敌”大法又一次大败魏军,顺便把害他的庞涓带走了。这一战让魏国元气大伤。秦国这头猛虎要入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