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方方面面都和春秋有着巨大的差别。
首先是各国君主纷纷称王,春秋除了楚国,其他诸侯国起码还会“含蓄”一下,到了战国就都“摊牌”了。魏惠王率先称王,其他各国纷纷效仿,都用上了“王”的称号,之前的封建制度基本荡然无存。
第二便是战争的重大升级。如果说春秋是大家约好地点、互相对攻的回合制游戏,那战国就是守塔偷家、阴谋诡计、明争暗夺、生死存亡的战术竞技类实战。春秋主要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而战国车兵、步兵、骑兵已经成为一支军队的标配。而在武器和防具方面,战国也有了质的飞跃,随着铁器的出现,战刀更锋利、盔甲更坚韧。
战争的最终目的则更加不同,春秋打仗定输赢,战国打仗决生死。一个为荣誉而战,一个为生死而战,本质完全不同。
所以整个战国时期,每一个国家都提心吊胆,都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壮大自己,不然就会被灭。每个国家要想变得强大,最好的方式就是“变法”。所以如果说春秋的主题是“争霸”,那么战国的主题就是“变法”。
在春秋头号霸权大国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以及田氏代齐之后,秦、楚、燕、韩、赵、魏、齐七雄并立的格局正式形成。
先是魏国,在李悝的一系列变法下率先崛起,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超级霸主,李悝所著《法经》也成为后来各国变法的参考书。紧接着魏国又迎来一位猛人——吴起,在军事方面又进行了一系列变法,当时的魏国可以说是想打谁就打谁。除了这两位超级大佬,魏国还有一位猛人——公孙鞅,也就是后来让秦国崛起的商鞅。可惜魏惠王看不上,放走了,不然历史还真可能会有所不同。
除了魏国,其他各国也都在变法图强。遭到排挤跳槽来到楚国的吴起,在楚国进行变法。赵国的公仲连、齐国的邹忌、韩国的申不害……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但这些国家中只有秦国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和各国的经验来到秦国,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大刀阔斧进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扩大生产;分封制,改郡县,统一度量衡。让中央力量高度集中。基本就是你要么种地纳粮,要么上阵杀敌,杀敌数量可以决定你官位的大小,就跟“打怪升级”一样。整个秦军成了不要命的虎狼之师,而且是全民皆兵。
最落后的秦国,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商鞅变法后,彻底脱胎换骨,成为凌驾于六国之上的超级强国。虽然商鞅的结局非常惨,但也正是商鞅变法为后来秦灭六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继商鞅之后,秦国又迎来了一位知名人物——纵横家张仪。自西向东,结交盟友,称之为“连横”。而与之呼应的是他的一位师兄弟苏秦,把其他六国从北向南攒起来共同抗秦,称之为“合纵”。
当然,张仪来秦国也是苏秦的一步棋,因为有了连横,合纵才显得更有价值。从此,战国的外交主旋律就是“合纵连横”。这些纵横家,鼻子下面一张嘴赛过千军万马,将各国玩弄于股掌之中。
比如苏秦,一边忽悠齐国打宋国,一边组织五国打秦国,秦国的实力削弱了,齐国也成功引起众怒,被乐毅带领的五国联军直接打成了重度瘫痪,差点亡国。
而张仪则是把楚怀王当二傻子忽悠,又是破坏齐楚联盟,又是拿自己换楚国的黔中之地,还搞定了韩襄王、齐宣王、赵武灵王、燕昭王,一个人就可以左右战国的整个大方向。
在战国留下浓墨重彩的不仅是战国七雄,也不仅是左右战国格局的改革家和纵横家,还有礼贤下士的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视死如归的四刺客:专诸、豫让、荆轲、聂政,战功累累的四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超级食客:冯谖、毛遂,超级商人:范蠡、吕不韦……但即便说了这么多,也仅仅是战国的冰山一角,因为战国就是这么精彩。
当然我认为春秋战国最为精彩的、对中华文明最有贡献的还得是这段时期空前绝后的文化大爆炸——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