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一统天下的人,无一不是雄才大略、万中无一的伟大君王,嬴政、刘邦、刘秀,无一例外。汉末的无数英豪中也有一位狠人,从四战之地的兖州杀了出来,横扫北方,可惜征战三十年终究没能一统天下。更遗憾的是他刚去世,就出现一个横扫天下的绝佳机会,比赤壁之战前还要好的一个机会,孙刘联盟崩了,并且成了死敌,逐个击破的机会来了,“三足”合二为一的机会来了,奠定千秋霸业的机会来了,而把握这个机会的人是曹丕。
曹丕称帝没多久,刘备也称帝了,大汉的旗帜不能倒,我中山靖王之后刘备要把这面旗扛起来。最重要的是如果不称帝,兄弟们都没动力。所以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汉或季汉。
一切安排妥当后,刘备决定东征孙权。虽然刘备的头号对手是曹魏,理论上应该北伐,但北伐有个前提,必须联吴。可孙权这小子夺我荆州、杀我二弟,还扬言要拿我益州,你说我刘备怎么和他联?就算联了,信得过吗?所以刘备只能东征。而且有个关键点,这个消灭孙权的绝佳机会曹丕应该会出手,到时候灭掉孙权,再和曹丕决一死战,匡扶汉室的理想在我刘备有生之年未必不能实现。所以刘备决定东征,传令各军在江州集合。
然而没等出兵便传来噩耗,张飞被杀。刘备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张飞对手下士卒动不动就鞭打谩骂,迟早会出事,三番五次劝他也不改,如今果然出了问题,还是在最关键的时刻。
陪他一路走来出生入死的两位兄弟——关羽和张飞,都走了,最喜爱的谋士法正也走了,看着身边的兄弟们接连倒下,刘备万分悲痛,但路还得继续走,中兴汉室的目标还差的太多太多,但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只能将心中的悲愤转化为怒火,在即将到来的大战中给对手致命一击。
大军集结完毕后刘备下令出发。得到消息的孙权吓坏了,光刘备倒是不怕,万一曹丕趁火打劫就完犊子了,所以孙权立马向刘备认怂。诸葛瑾也写信给刘备表示咱得以大局为重,不可意气用事。刘备理都不理,继续推进。
眼看刘备这边是没得谈了,只能想办法稳住曹丕,所以孙权让陆逊迎战刘备,接着派人出使曹魏,表示咱大魏朝才是正统,臣要归附,为表诚意,之前投降关羽的于禁等将领全部送回。
曹丕开心坏了,什么叫恩威浩荡,我爹挂嘴边的“好大儿”孙仲谋乖乖来投了,底下群臣也纷纷祝贺。但刘晔说话了:孙权无故投降肯定是刘备要打他,他怕咱们趁机出手才归降,咱灭他的机会来了。只要配合蜀汉干掉孙权,剩下的刘备能阻挡统一之势吗?曹丕表示:人家诚心来投,咱却趁机翻脸,以后谁还敢投?不如答应孙权,咱去偷袭刘备。刘晔说:咱打孙权近,打刘备远,而且你打刘备,人家肯定会回军。毫无意义。而打孙权,刘备必然会全力以赴往死干孙权,然后和咱抢地盘。所以得打孙权。
曹丕不听,统一天下的最好机会没了。曹丕还决定大气一把,不顾刘晔的强烈反对,派邢侦去武昌,封孙权为大魏吴王,还加九锡。孙权开心坏了,本来装孙子是怕你灭我,给你小子服个软,结果不光保住了命,还当了王。后顾之忧是没了,刘备,我等你来战。
此时的刘备大军早已拿下巫县、攻下秭归,下一个目标就是进入荆州最关键的战略要地——夷陵。刘备命人攻打夷陵,结果轻松拿下,据守长江天险最关键的战略要地竟然被放弃了,因为陆逊认为对方水军并无威胁,刘备主要以陆军为主,而夷陵城不适合坚守,不如收缩防线分别在猇亭以北和夷道城据守。
所以刘备接下来该怎么应对,你的水军已经具备顺江而下、直冲江汉平原的条件了,但你敢吗?不敢。冲下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黄权也清楚,所以和刘备说:陛下您坐镇后方,我先去探探对方的虚实。但刘备觉得没那个必要,这样,老黄你带一万人走东边南下打牵制,顺便防止曹魏偷袭;我带着主力走西边,咱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于是黄权率一万兵南下,来到猇亭以北和吴军对峙,刘备率其余人马南下一路扎营,在猇亭以西和吴军隔江对峙,还派马良前往武陵,说服各蛮族部落起兵伐吴,沙摩柯等蛮族首领甚至直接拉着人马前来支援。可对于蜀军来说有个问题,你只能让人家来打你,因为制水权在人家那边。
刘备让吴班拉着几千人在岸边的平地扎营,想办法吸引吴军,自己带着八千人在山中埋伏,打算来个诱敌深入。
但陆逊压根不搭理你,就是怂,双方从正月耗到六月(闰六月),陆逊才决定出击,先命驻守夷道的孙桓攻打刘备,结果孙桓直接被围,急忙派人求救。但陆逊拒绝援救,将领们急了,这可是老板最喜爱的大侄子,怎么能不救呢?陆逊表示等我的计划一执行,蜀军必撤。
紧接着派一波人试攻了一个营垒,结果被蜀军摁住一顿锤。将领们表示,你这不是送人头么?陆逊微微一笑,我已经有了破敌之策。接着下令,全军将士人手一把茅草,咱放火去。
于是吴军渡过长江冲进深山密林中开始放火,在炎热的酷暑下,蜀军营寨一点就着,大火迅速蔓延,蜀军大乱。此时吴军已经伴随着大火杀了过来,冯习、沙摩柯等将领被斩。吴军一路冲杀,连破蜀军四十余营。蜀军疯狂溃逃,但跑得了吗?退路早被陆逊派人封死,所有人都插翅难逃了,包括还在围攻孙桓的刘备。
看到北边的冲天大火,刘备大惊,立马放弃围攻孙桓,集结剩余兵马向西撤退,然后登上马鞍山,决定依靠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和吴军对峙。但你的兵马已经不够用了,即便居高临下你也打不过了。此时的吴军已经将马鞍山团团包围,陆逊下令猛攻。蜀军根本无法抵挡,将士们一个个接连被斩,刘备只能带着少数人趁夜逃走,沿途命将士们脱掉盔甲,堆在险要路口进行焚烧阻挡追兵,一路逃到秭归。但追兵就在身后,你这点毫无战斗力的残兵根本就无法防守,所以刘备不敢停,放弃秭归接着开逃,一路翻山越岭逃往白帝城。
但你毕竟是徒步,还是山路,孙桓早就在你的必经之路上守株待兔了。还好傅彤率军拼命阻挡,一个个接连战死,刘备才侥幸逃回白帝城。随刘备出征的四万大军几乎都折在外面了,黄权率领的一万人也回不来了,退路已经被封死,无奈之下只能降魏。
夷陵之战,一战将蜀汉兵力打空,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下,62岁的刘备病倒了。更气人的是曹丕那小子这时候要出手了,早干嘛去了?
刘备气,曹丕更气,孙权这王八蛋欺人太甚,我堂堂大魏皇帝竟然把我当猴耍,让他把儿子孙登送来当人质推三阻四就是不送,满嘴跑火车,我必须灭了他。
刘晔劝说:吴军刚刚大败刘备,士气正盛,而且有江河湖川之险。现在打已经不合适了。
曹丕根本不听,命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出洞口,大将军曹仁出濡须,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出南郡,举倾国之力三路伐吴。此战目的,消灭孙权。
得到消息的孙权赶紧上书表示:大哥,你冷静一下,大不了扬州、荆州送给你,我去交州了却余生行了吧?
曹丕表示:我信你个鬼,把你儿子送过来我就退兵。
孙权一看没法糊弄了,直接撕破脸,将年号黄初改为黄武,吴国正式独立,三国时代真正开始。
孙权命建威将军吕范抵抗曹休、裨将军朱桓抵达曹仁、镇北将军朱然对抗曹真。双方都是举国之兵,规模之大不亚于当年的赤壁,而魏吴两国的兵力依旧如同当年的赤壁,不是一个档次,这次孙权还能以少胜多吗?能。
东路这边,曹休在吕范的坚守下无功而返;中路曹仁被朱桓以少胜多只能撤走;西路曹真,江陵城在朱然的指挥下根本无法攻破。所以曹丕举倾国之力的三路南征毫无战果。在撤军途中,张辽、曹仁这两位立下赫赫战功的旷世名将病逝。
此战对于曹丕来讲完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徒耗钱粮。而对于孙权来说,不光打出了底气,还将“大魏吴王”前面俩字彻底打掉。
此时在白帝城的刘备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临终前把诸葛亮叫到床前跟他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绝对可以安邦定国,完成复兴大业。如果你觉得太子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觉得他不行,你可以自己取舍。
刘备心中明白,如今的蜀汉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将士们全被自己打光了,只有诸葛亮才能挽救这个摇摇欲坠、仅有一州之地的弱小国家。自己磕磕绊绊一路走来,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但接下来没法扛了,这沉甸甸的担子只能压在眼前这位中年人身上。时间太快,16年前,这还是位英俊少年,只不过接下来的路只能靠他一个人了。
此时的诸葛亮泣不成声,哭着和刘备说:臣一定竭尽全力,忠贞不二,一直到死。
刘备接着给刘禅下诏说:人到了五十就不能算夭折,我都六十多了,没遗憾了。就是想你们兄弟几个,你要加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你有德才能服人,父亲我德行浅薄,不值得你效仿。你要多读书,多和丞相学习,对待他要和对待你的父亲一样。
将后世嘱托给诸葛亮和李严后,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离世,享年63岁。这位漂泊半生、奋斗一生、百折不挠、勇往无前的老兵,留下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走了。
刘备,是汉末三国毫无争议的一位英雄,关张赵的不离不弃、诸葛亮的忠贞不渝,试问哪位英雄能够担当得起?只有刘备,这都是他最艰难、最落魄时出现的不离不弃。所谓的“仁义”或许让他有些争议,但就因为他是刘备,才会有人们口中所谓的“假仁假义”。谁都可以灭刘璋,但他刘备不行,因为他是刘备,得仁义。
但“隆中对”的战略规划要推进,复兴汉室的脚步要前行,没得选。他的理想,任何人都改变不了,也阻挡不了。无数次被打败、无数次被追杀、无数次寄人篱下,只会让他那颗坚定不移的心变得更加强大,强大到即便是死也要将他的这颗充满理想的赤诚之心留下,因为他很想实现。